《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全五册套书)》 – Passerelles: philosophie terminales L.ES.S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 (高中生哲学读物)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垂直专业教程
简介 Intro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全五册套书):思考主体、道德、政治、文化、理性与真实的启蒙之路》<Passerelles: philosophie terminales L.ES.S>—— 侯贝(Blanche Robert)/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马崒威(Charles Mazouer)/ 季亚莫(Patrice Guillamaud)/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拉赫(David Larre)/ 勒笃(Aurélie Ledoux)/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德欧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波岚(Larissa Paulin)/ 窦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沈清楷
一个人如果停止思考,就失去身而为人的资格
一个国家如果放弃哲学,就放弃了成就伟大的条件
什么是哲学?如果要给一个最简单的答案,那就是:「人对于自身处境的反思」。
当然有些人想得比较浅,有些人则想得比较深。相较于一般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哲学家的所思所想就更为深邃,他们的哲学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反省,更是对于所属时代的回应。
如何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刻、更周全,这有赖于哲学的训练。
法国自中学阶段即重视哲学教育,其目的不在于把学生训练成专门解答问题的机器、把学生教育成顺服的国民,而是要养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懂得批判思考的公民。《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系列是翻译自法国高中的哲学教科书,中译本分为五册出版,主题分别为:政治、道德、主体、文化、理性与真实,其中又以主体哲学为核心。
主体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础,也是行动的起源」。(第三册)由此出发,我们将发现:
──我们是认识的主体,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理性能力的限制,而追问:我能知道什么?如何区别真与假?(第五册)
──我们是道德的主体,我们要追问:我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第二册)
──我们是政治行动的主体,我们可以期望什么?这里要问:国家的角色是什么?公民的角色又是什么?(第一册)
──我们所在的共同体是一个文化主体,我们如何理解所属共同体的语言、艺术、宗教与历史?如何与不同于自身的文化交往共处?(第四册)
出版《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并不意味着我们主张将法国的哲学教育「移植」、「照搬」到台湾来,而应该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参照。「原来别人是这样做的……,那么我们台湾可以怎么做?」这才是我们想问的问题。
正如同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洞穴寓言」所说的,人们必须挣脱在洞穴里的锁链,到洞穴之外看看外面的风景,才能对自身的处境有更深入的反省与思考。
哲学思考是公民素养最重要的一环,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期待哲学家皇帝降生,但我们可以期许我们的国家是哲学家的国度,让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是懂得思考的公民,在路上遇见的都是哲学家,彼此可以经由意见的交换,共同谋求幸福的生活,这是伟大的共同体的繁荣景象。
康德在〈答「何谓启蒙?」〉这篇文章的开头曾说:「启蒙是人之超脱于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状态。」期盼本书成为我们锻练思考的磨刀石,成为我们自我启蒙的开端。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还是僕人? 探讨政治的哲学之路》
关心政治,是政治狂热?还是正常公民应有的样貌?
人民的诉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来达成?或是该以维持社会日常运作为优先?
「小确幸」的生活,可以脱离政治处境而存在吗?
以扎实的哲学阅读、深刻的辩证和讨论,装备自己的政治信念。
当现实处境遭遇问题和冲突,才能无畏地捍卫自己的政治行动!
本书带领你发现问题,提出政治哲学的各种命题;从一般看法开始,陪伴读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由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时事、文学、戏剧、电影、艺术等),进一步反思政治带给人民的正反效益。
从「社会」的定义和功能、从人类社会中「交换」的本质和优劣、从「国家」的目的和运作、从「正义与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质。
我们需要这本书,将这块土地上简化、情绪化、挑起对立的政治意见,导入具备思辨和对话能力的政治素养。这是一套连结哲学思考与现实处境的哲学思想读本,让你全面了解法国人探讨政治、道德、主体、文化和真实的哲学之路!
【看历代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
◆政治必然涉及权力斗争吗?若然,权力的竞争是否应有更高目的?
马基维利认为,作为政治,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卢梭认为,政治行动必须以公共普遍利益为目标。柏拉图认为,政治必须经权力分配,才有办法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治作为众人之事,该用什么方式选出什么样的人,才最适合管理众人?
西塞罗认为,必须由最优秀的人来治理;龚斯德认为,需由公民委託来制定法律的权力;托克维尔更提醒,必须让公民对政治感兴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么?
傅柯认为,公开惩罚,是为了展现王权的戏剧性安排;汉娜.鄂兰认为,政治行动之所以要让所有人看见,是为了使人记住;德布雷则提醒,科技演变改变了权力的运作。
【哲学教育QA】
◆哲学教育的目的为何?
培养出思考不受绑架、情绪不受操弄的人。
◆培养出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处?
避免国家透过教育进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规训,以免教育沦为驯化人民的意识型态灌输工具。
◆台湾的义务教育没有这样的功能吗?
台湾一直以来都只有道德教育,没有哲学教育。近十年来虽逐渐有哲学教育,却仍是零散的选修科目,没有系统性的必修科目。
◆法国高中哲学教育的特点在哪里?
开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围,却没有明定内容,也没有特定的课程组织与规定的进度。
◆其範围是?
系统性探讨主体、文化、理性与实在、政治、道德这五大主题,并且由古希腊、中世纪、现代以及当代哲学家的作品来回应这些主题。
◆这本哲学教材的特色是?
纳入时事、电影、小说、艺术作品提出的哲学意见,提供生动切身的思考素材。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2:人能自主选择而负担道德责任吗?──思考道德的哲学之路》
面对义务,我们有服从还是反抗的自由吗?面对抉择,我的行动准则是什么?
服从道德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失去自由?但人若没有自由意志,仍需负担道德上的责任吗?
容许例外的道德,还有价值吗?不容许例外的道德,还有人性吗?
当你面对左右为难的处境──
你需要道德哲学,让你冷静理性进行辩证,发展出一致的价值和判断标准。
当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论胡同──
你需要道德哲学,把你拉回人类的真实处境,让思想充满人性的温度。
人的真实生活充满复杂的道德抉择,更得不时面对艰难的处境:
从出门购物──可以购买对环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吗?该在压榨员工的商场购物吗?
职场伦理──老闆要求我欺骗厂商,作为员工我该照做吗?为了把商品卖到集权国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让?
到生死交关的抉择──怀了无能力照顾的宝宝,我可以堕胎吗?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个程度?
有些决定就在咫尺之内,但影响的却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该喝下血汗咖啡、购买血汗手机吗?
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遥远的他方,却是人类普世关注的问题──他们该接纳无家可归的外国难民,还是先照顾国民利益?
事实上,处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种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种判准。道德哲学在于对充满情绪的人生经历中,进行冷静理性的辩证,以发展出一致的价值和判断标准,让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学也在于进行形式上的辩论和攻防时,不时拉回自身和人类的真实处境中去同理,以免流于空洞、无法实践的理论。
道德哲学还会触及更深刻的形而上问题: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从何而来?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于机运,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义?道德需思及动机或目的吗?不考虑动机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还是更僵化?
道德哲学也与现实处境息息相关:道德若是群体共同约定的价值和规则,势必为个人和群体的福祉而服务,也势必产生权利和义务,那么这些权利、义务和福祉在社会中该如何分配?
阅读了历代哲学家的意见,你会发现,人类面临的道德处境一直没有太多改变,变换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会发现,道德哲学的思考,不会只是形式上的辩论,而是触摸到人类最真实的困境,进行有温度的反思。
【看历代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
◆道德从何而来?
卢梭认为,道德来自直觉,是人类对于他人受苦的感受,这种同理心有益于物种和个体生存,因而能保证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认为,道德是透过教育与习惯,建立在习俗之上,在现实中,善恶的定义会随着历史演进。笛卡儿认为,道德规範人类行为的能力但也受时代演变所支配,因此每个人应该要说清楚,赞同某项道德的条件。
◆道德是相对的吗?是否容许例外?
康德认为,道德若没有普遍规则就失去意义,确实戮力于实践,才能赋予道德原则价值。亚里斯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衡量其现实后果,这种审慎思考并做出最适判断的能力就是德性。
◆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吗?
阿奎那认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则人就无需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道德规範和法律也不具备意义。尼采认为,自由意志是神学家为了惩罚和定罪虚构而出,让行动者产生罪咎感。史宾诺莎则认为,自由是幻象,是人类对于理性无知的结果。沙特认为,人类不但是自由的,而且还是绝对的自由,无人能从中逃脱──我们是如此自由,以至于没有不自由的自由。
◆国家是否应该对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亚里斯多德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因为教育是城邦团结与幸福的条件,目的在于传播对集体福祉有益的共同价值。罗尔斯主张限制国家对个人的干预,透过公正的公共机构,公民便能发展出道德感并保有自由。
【道德哲学QA】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哲学?
让我们面对抉择时,有能力理解为什么要去做或是为什么不去做。
◆道德哲学在谈什么?
道德是规範人们行动的普遍要求,道德哲学则在釐清这些要求的来源和准则。讨论关于「对」「错」和「善」「恶」的行动和意图。
◆道德哲学有哪些主要传统?
道德的怀疑论者:例如尼采,他认为道德是种疾病,是文明规训人类的手段,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宰制所进行的斗争。道德的绝对论者:例如康德,他认为道德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命令,人应该为了道德本身而非道德带来的益处而行善,道德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道德的德性论者:例如亚里斯多德,他认为道德在于一个人慎思明辨做出最适判断的能力,做出合乎中道的决断,就是符合道德的行为。道德的效益主义者:例如弥尔,他认为行动结果的总体效益是道德的指标。
◆台湾需要道德哲学吗?
台湾人遇到的困扰,不是道德太少,而是道德泛滥。我们自我驯化为讨好他人的可爱动物,却缺乏里外一致的道德准则,也缺乏对现存礼教的批判和反省能力,更缺乏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我们需要为自己设定价值、订立规範,以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正是台湾需要道德哲学的理由。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
思考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思考;行动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行动。
我们承担了行动的责任,因为我们是行动的发起者。
如此,我们才成为享有尊严的人,成为拥有权利与责任的道德行动者──
也才成为主体
爱他人,可以退让到什么程度,还依旧保存住自己?
我是个孤岛,还是真的能够与他人同情共感?
奴役我的,是永不餍足的欲望,还是节制欲望的规範?
存在需要理由吗?没有理由的存在是否值得继续?
在这里,我们思考主体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讨论主体如何运用知觉来掌握外界。
我们探讨他人的处境如何召唤我们,让主体之间产生连结。
我们试图从自身的欲望中,分辨出自己的缺乏和获致幸福的可能。
我们从时间的流逝,去探讨存在的本质。
人,在什么时候才算是个主体?在什么条件下,才有资格谈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严?
人,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为了拥有某物,还是想成为一种特定的存在?
我是谁?我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吗?或是我必须在他人身上才能看见自己?
我真的能够感受、理解别人的痛苦吗?如何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观点,不再人云亦云?
这是一本关乎「自我」的书。探讨自我的构成、自我的认识、自我与他人的连结、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一切问题的回答,从这本书开始!
【哲学家格言】
「因此,我们爱的永远不是人,而只是一些特质。」──巴斯卡《沉思录》
「我们并不是因为判断某事物是善的才欲望它,而是相反,我们称某物为善的,是因为它是我们所欲望的。」──史宾诺莎《伦理学》
「不论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还是其他每个人的人格中的『人』,你在任何时候同时当作目的,决不仅仅当成手段来使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那些拥有天资者受苦最深。」──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你们的邻人之爱是你们对自己低劣的爱。」──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主体哲学QA】
▍为什么要学习主体哲学?
因为人不是无需费力,自然而然就成为主体。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肩负起行动的责任,他才真正成为主体──主体的地位是努力得来的。
▍主体哲学在谈什么?
「主体」相对于「客体」,一如「自我」相对于「他人」(和「他物」)。主体哲学就在探讨自我的构成、自我的认识、自我与他人和他物的连结、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主体哲学讨论了哪些主题:
──人,在什么时候才算是个主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谈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严?
──那个意识中的我,以及无意识中的我,哪个才是我?
──透过知觉感官来认识世界是否可靠?不同的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共同感受到的客观性?
──我们如何藉由他人来认识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为道德的基础?
──欲望与主体的关系为何?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为了拥有某物,还是想成为一种特定的存在?
──「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在时间之中的持续存在?与其他物体存续的方式本质上有何差异?活着需要理由吗?
▍主体哲学有「什么用」?
当我们透过意识、感知、行动、他人、欲望、存在等概念,反思与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深度地理解社会上发生所有道德冲突的具体案件,也能培养读者建立自身的主体性和自我观点。不让自己受制于欲望,但也能理解并重视自己的欲望;懂得同情共感、尊重他人,但也懂得自我保存、尊重自己。
学习主体哲学让自己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人」。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4: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学之路》
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化的哲学。
「野蛮人是那相信野蛮存在的人」,李维史陀如是说。
如何不把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视为没有脸孔的野蛮,
这是人类在后巴别塔时代的共同课题!
文化是一张网,给予我们限制,也支撑着我们,我们在其中呼吸、思考与行动,并与不同的文化碰撞、相遇。
从某个意义来看,我们只能在所置身的文化中认识一切,文化彷彿是一种束缚,拘束了我们的活动範围;但若将文化自我们身上抽开,则人类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其实也正是文化给了我们面向这个世界的力量。而如何与其他文化共处,也成为「是否有文化」的关键指标。
哲学是对一切事物的反思,在这里我们要反思的对象就是「文化」,以及文化所涵盖的:语言、艺术、劳动、宗教与历史。
人类的历史从自然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究竟是堕落,还是提升?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有何不同?语言能否传达我们的思想,或者只是欺骗?艺术是否只属于少数具有天才的艺术家,或是也可以属于一般大众?劳动是人类自由的实现,还是受苦与异化?技术的进步究竟是对人类劳动的解放,还是使人类与劳动更加疏离?宗教是人类信仰的终极真理,还是他们的集体幻觉?
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永远不会停止;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化的哲学!
【哲学家怎么说?】
「每个人都将不符合自己习惯的事称为野蛮。」(蒙田)
「我们在语言中思考。」(黑格尔)
「美无须任何概念就可以普遍地被欣赏。」(康德)
「美不是事物本身内在的特性,它只存在于凝视它的心灵之中,……一个人可能看见丑恶之处,而另一人则在其中看到美。」(休谟)
「当一颗石头在路上,它通常不是一件艺术品,但当它被放在美术馆中观看,它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尼尔森.古德曼)
「我们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培根)
「当人面对劳动时,他感受到其实是:这样的劳动是最好的警察,以及劳动控制了每一个人,并且善于强烈地去阻碍理性、欲求、独立意念的发展。」(尼采)
「宗教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强迫性的精神官能症。」(佛洛伊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
「看到故事并『制造』故事的,不是行动者,而是说故事的人。」(鄂兰)
「一位好的历史学家,没有所属的时代,也没有国家。」(芬乃伦)
【文化哲学QA】
▎为什么要学习文化哲学?
当我们被抛掷到这世上时,这个世界就已存在着文化,而且是以复数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被迫在自己所属的文化之中过活,也注定要和其他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共处,于是必定会有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
▎文化哲学在谈什么?
文化是人类整体生活的总称,文化哲学的範围也几乎无所不包,而文化相对主义是当前文化哲学的重要共识,必须先承认没有某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才可能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化。
▎文化哲学「有什么用」?
文化哲学让我们反省心中某些不自觉的标准,可能就是偏见的来源,例如:将与自身文化不同的事物视为野蛮,这本身就是一种野蛮;也让我们看见在「兼容并蓄」、「文化多元」的表象之下,可能暗藏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迫。
▎文化哲学讨论了哪些主题:
■ 语言能精准传达想法吗,还是我们其实经常被语言背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或是思想其实透过语言才得以存在?
■ 艺术有没有实用的价值,或是只能「为艺术而艺术」?如何定义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这是品味的问题吗,又是谁的品味?
■ 技术的进步是否解放了人类的劳动,或是使人与劳动的关系更为疏离?劳动是获致自由的必要手段,抑或自由就在劳动之中?
■ 人是否一定需要宗教信仰?理性与信仰能够相互调和吗?科学的昌明是否会带来宗教的凋零?
■ 是谁创造了历史?是历史上的行动者,还是历史的书写者?历史学家如何论断过去的历史事件?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5:人认识到的实在是否受限于自身? 探索真实的哲学之路》
你怎么确定,你的理性所认识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今日的真理,可能就是明日的灰烬
真理只是尚未被推翻的假设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怀疑论的主张,一方面挑战了既定的权威,给予人们开放的思考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流于相对主义,而宣称一切都是主观的、都是个人的,都是相对的,进而转化为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如果「每个人有各自的真理」,人类是否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和任何人打交道,任何的沟通也将成为徒劳?
然而,我们是否可以不因「每个人有各自的真理」,就放弃对话,而接纳高达美的观点,「一个能够理解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据有优越的地位,相反地,他会承认自己所设想的真理可受到挑战」,尝试以彼此对真理的诠释去丰富真理的内涵,用彼此的思考避免个人独断的盲点?我们或许还是可以藉由具有批判与自省意义的讨论,超越主观与任意,朝向客观与公正更跨出一步?
人类终究必须不断锻练自己的理性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真实、掌握真理。本书各章包括「理性与真实」、「理论与经验╱论证」、「诠释」、「生命╱物质与心灵」、「真理」等内容,正是淬练理性能力的最佳磨刀石。
【理性与真实QA】
▎何谓「理性」?何谓「真实」?
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在认识的範畴中,可用于区分真假;在行动的领域中,可用于分辨善恶。相对于仅限于想像中的事物而言,真实指的是确实存在的事物,以及事实的整体。
▎为什么要理解「理性与真实」?
当我们用我们的理性去认识真实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所认识的真实是否必定受限于我们的理性能力?我们所认识的真实是否与别人所认识的相同?这些认识论的问题,正是讨论所有哲学问题的基础。
▎本书讨论了哪些主题:
■ 如果真实只能是人类理性所认识的真实,则真实必定来自于理性对它的重构,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了理性的限制?
■ 理论是对真实的解释,理论的成立依赖经验的支持,但仅有经验支持仍然不够,科学理论还要符合哪些条件?
■ 诠释似乎是主观的,是必须避免的,可是我们真的能够避免诠释吗?还是我们应该用诠释让真实更为丰富,并避免任意的诠释?
■ 生命是由物质构成的?或是由物质与精神共同构成的?物质与生命间确实存在不可跨越的界限吗?如果心灵的本质是思考,我们如何看待也会思考的人工智慧?
■ 我正在说谎,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诚实是不是无条件的义务?或是我们只对有权利者有诚实的义务?是否存在「善意的谎言」?谁能定义何时需要「善意的谎言」?
▎思考这些问题「有什么用」?
「真实」是否存在?唯一的真实确实存在吗?所谓的真实是否可能是「多个」真实?对于真实的讨论,如何不落入相对主义的迷思?这些提问对于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新闻、教育等各个领域可以带来更深刻的刺激与反思。
【哲学家们怎么说?】
■ 「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具备可以被孤立出来、透过经验测试而加以否定的逻辑形式,亦即:一个经验科学的体系,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波普)
■ 「经验主义者像蚂蚁,只会採集和使用;理性主义者像蜘蛛,只凭自己之力来织成丝网。蜜蜂则採取适中的方法,在庭园和田野的花朵中採集它的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转化和消化。」(培根)
■ 「并不是因为人类有手,所以他是最聪明的存在,而是因为他是最聪明的,所以有手。」(亚里斯多德)
■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 「真理若是在庇里牛斯山这边,山以外就是错误。」(巴斯卡)
■「我因说谎所犯的错,比我对他人说的谎来得严重。」(蒙田)
关键词: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还是仆人? ──探讨政治的哲学之路》政治哲学导论╱社会╱交换╱国家╱正义与法律;《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2:人能自主选择而负担道德责任吗? ──思考道德的哲学之路》
道德哲学导论╱自由╱义务责任╱幸福;《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3: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 ──建构自我的哲学之路》主体哲学导论╱意识与无意识╱知觉╱他人╱欲望;《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4: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 ──思索文化的哲学之路》文化哲学导论╱语言╱艺术╱劳动与技术╱宗教╱历史;《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5:人认识到的实在是否受限于自身? ──探索真实的哲学之路》理性与真实╱理论与经验;论证╱诠释╱生命;物质与心灵(精神)╱真理
截图预览 Screenshot Preview
-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全五册套书):思考主体、道德、政治、文化、理性与真实的启蒙之路》截图(点击放大)
-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全五册套书):思考主体、道德、政治、文化、理性与真实的启蒙之路》截图(点击放大)
读者评论 Readers\’ Comments
简直爱不释手哇。粗糙地翻了翻,内容翔实生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配图文字很清晰。似乎更适合读完基本哲学史概览之后阅读~内地的哲学思辨不能指望义务教育,要自己主动补救,越早越好。虽不能为高考加分,但一定会为“审视过的人生”加分。开始读起来啦,以后再慢慢补记。
是一套开始让人学会如何去思考的书,这是法国哲学教育与中国应试学科教育的重大区别,每个人,如果想用理性在这世界生存,都要补上这一课。 而且,似乎比较久之前,我就觉得那些看似高不可攀又艰涩难懂的\”汉译名着\”们应该尽早进入我的生活,但是总找不到门径,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开始阅读,这套书帮我打开了一个得以管中窥豹的口子。 很重要的是,很多问题当初看到也许不知道如何思考,这时我便会感谢自己的语言学背景,开始从语词的意义出发去思考,问题中的关键词应该怎么去解释,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能够看到处理这些问题的一个面向。 也许这本书展示给我们的,才是合格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今年遇见的最好的一套书。教材的编写思路建构在一个理念之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从概念出发,提出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但远远没有止步于此,接下来是:哲学家的看法——进阶思考——延伸思考——哲学练习。不断来袭的灵魂拷问:读书时,我们真的在思考吗?
通俗易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很适合我这种对哲学感兴趣但是又死活看不下去也没时间看哲学着作的人
满分。序言部分似乎是在劝退了,“我们常教学学生或孩子思考,又害怕他们因为懂得思考而不服从管教。哲学是危险的,因为它要求思考,思考那些不被思考的事情”。回到书本身,全彩印刷,质量过硬,对于“法国高中哲学会考”来说的确是“教科书”级,因此结构清晰,旁征博引,不下结论,只摆观点。每一章都从“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后”开始,拆分定义提出问题,援引哲学家观点并提供其着作节选阅读,“进阶思考”后,提供大量时事、艺术作品和拓展阅读,最后留下“课后练习”供读者发散,引出下一章节,并以图表做总结。合上书本,看待世界的眼光有所变化了吗,似乎没有,生活该咋过咋过。这本书是一扇哲学的大门,推开之后里面放着大量的哲学书籍,你只能看到书脊上的介绍,也足够受用,有一天产生了困惑,至少知道回来翻一翻。
wow,法国高中生上课读这些内容啊?好难啊啊,好多引文我都没读过。。。另外书里面所征引的材料太丰富了,从卢梭、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傅柯、李维史陀, 有点厉害。。。
实名羡慕法国高中生。任何年龄段的人读都不会有违和感,五星推荐
作者 Author
侯贝(Blanche Robert)
主编,哲学教师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纳省安东尼市立笛卡儿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学教师
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卢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学教师
季亚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尔省笛卡儿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学教师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诺布尔省珊波黎庸高中与欧克雷高中(Lycée Champollion et Lycée des Eaux Claires)哲学教师。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娄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学教师
勒笃(Aurélie Ledoux)
维尔农省杜梅奇尔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学教师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尔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学教师
德欧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马烈赫伯高中(Lycée Malherbe)哲学教师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萨赫赛勒省卢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哲学教师
波岚(Larissa Paulin)
布里区旭希省哥伦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学教师
窦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锡省贝托叶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学教师
审定者:沈清楷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职辅仁大学哲学系专任副教授,为「哲学星期五」发起人及志工,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PHEDO)发起人之一,曾任辅大欧盟中心执行长、青平台会务总监。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yixuekecheng/155618.html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yixuekecheng/15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