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呐喊”》_唐小林_扫描版[PDF]
内容简介:
《孤独的“呐喊”》系“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之一,该书分为“评论家批判”“作家批判”“文坛乱象批判”三章,共30余篇文学批评文章。
长期以来,我国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都是激情的赞美之声有余而客观的批评不足。针对某些作家创作中存在弊病,现有的文学批评家往往避而不谈、视而不见。那种指名道姓,一针见血的学术批评,始终都犹如凤毛麟角,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到。
鉴于此,本书作者唐小林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圈外人”,以多年认真扎实的阅读、思考为根基,剑走偏锋,将批评的矛头指向文学界、评论界的“大咖”和蔚然成风的乱象,只专注于摆事实,不热衷于讲道理。他借用批评对象自身的字、词、句,罗列其前矛后盾、浅入深出、盗袭他人、重复自己、粗枝大叶、指鹿为马之类软肋与硬伤,从而不温不火地、水落石出地、板上钉钉地进行验证与批评……
作者简介:
唐小林,男,生于1959年,四川省宜宾市人。2006年开始文学评论写作,出版有文学评论集《天花是如何乱坠的》。在《山西文学》《文学自由谈》《作品与争鸣》《当代文坛》《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雨花》《天津文学》《边疆文学·文艺评论》《福建文学》《上海采风》《粤海风》《长江文艺评论》《文学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数十万字,并入选《2014中国杂文年选》《2014中国随笔排行榜》《贾平凹创作问题批判》《文学报·新批评》文丛等多种选本。2012年6月,获《文学报·新批评》首届“新人奖”。 2015年10月,获《文学自由谈》创刊三十周年“重要作者奖”。
目 录:
让人无计可施的人(代序)/1
第一辑评论家批判
可惜了,雷达/3
刘氏的“豆腐渣”/13
谢冕的名气还能透支多久?/25
陈思和的“学术八卦”/34
评论家的“矛”与“盾”/49
程光炜的学人素质/60
第二辑作家批判
余光中的“炼丹术”/75
贾平凹的“硬伤”/88
《带灯》与贾平凹的文字游戏/94
《这边风景》:深陷泥淖的写作?/101
穆涛获奖散文的“硬伤”/107
被陈丹青们高估的“大师”/115
“忽悠”离理论相去甚远/127
在小说中玩哲学?
——马原童话新作析疑/143
“乡村哲学家”的病象/150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165
李佩甫的小说“配方”/181
余秋雨怎样“卖瓜”/192
莫言的一锅“乱炖”/204
第三辑文坛乱象批判
粗鄙伧俗,“性噱头”多如牛毛
——当代小说创作病象观察之一/219
嗜脏成癖,大肆污染读者眼球
——当代小说创作病象观察之二/231
移花接木,创作蜕变成克隆术
——当代小说创作病象观察之三/238
学力不逮,硬伤就像满身瘢疮
——当代小说创作病象观察之四/246
玩弄怪圈,把小说写成“天书”
——当代小说创作病象观察之五/257
“海子神话”该降温了/266
散文:虚构还是非虚构
——以莫言的散文为例/272
外国的“和尚”会念经/281
短篇小说何以不招待见/294
学院批评病象“会诊”/298
文学批评何以青黄不接/310
文学奖闹剧何时才能收场?/313
多年之后会不会变成一堆废纸/318
后 记/327
《孤独的“呐喊”》_唐小林_扫描版[PDF]大小:50MB已经过安全软件检测无毒,请您放心下载。浏览器不支持脚本!购买本书:当当图书商城 | | 淘宝购书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孤独的“呐喊”》是唐小林的一部作品,属于现代·当代文学。本文围绕这部作品展开讨论,分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孤独的“呐喊”》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接着详细分析了小说中呐喊的意义和形式,然后探讨了作品中的孤独主题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批判,最后总结了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1、作品背景和创作动机
《孤独的“呐喊”》是唐小林的作品,写于现代·当代时期。作品的背景是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的时代,而唐小林的创作动机则是希望通过文学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2、呐喊的意义和形式
作品中的“呐喊”是主人公内心深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的呼喊。这种呐喊既是主人公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不公和荒诞现象的抗议。在形式上,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和象征意象,使呐喊更加生动有力。
3、孤独主题与现代生活批判
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孤独和绝望,表达了现代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迷茫。同时,作品也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批判,如物质主义、道德沦丧等。
4、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孤独的“呐喊”》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通过对现实的反思和呐喊,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了对更美好未来的渴望。
总结:
《孤独的“呐喊”》是唐小林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呐喊和对孤独的描绘,深刻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对生活的迷惘。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思考,还在于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26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