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课程序言行旅》
如果说《奇蹟课程》是一首旷世交响曲,《序言》便奠定了整首乐曲的气质与基调,不仅铺叙出奇蹟交响乐的关键理念,还将读者提昇到奇蹟形上思想的高度和意境,堪称《正文行旅》最佳的暖身之作。
肯恩有如一流的乐评家,领着读者,在宏观处,领受乐章磅礡的主旋律,在微观处,谛听暗藏其中的千百种变奏,致其广大,尽其精微,深入课程之堂奥,回归心灵之家园。
《正文行旅 第一册》
《奇蹟课程》在人类灵性进化史上的贡献可谓史无前例,而《正文行旅》乃是《奇蹟课程释义》三部曲的完结篇。肯恩由文学,诗体,音乐三重角度,依循各章节的主题,提供了「重点式」以及「全面性」的导览,帮助学员深入奇蹟三昧,沉浸于智慧与慈悲之海。
这部行旅可说是肯恩一生教学的智慧结晶,奇蹟学员浸润日久,必会如他所愿: 奇蹟,发自心灵,必将流向心灵。
《学员练习手册行旅 第一~三册》
整套《奇蹟课程释义》的问世,可说是无心插柳。1998年起,肯尼斯应学生之请,为〈学员练习手册〉做了一系列的讲解,基金会将研习录音增编彙整为逐句诠释的〈练习手册行旅〉。此案既定,〈正文行旅〉以及〈教师指南行旅〉应运而生,为奇蹟学员提供了最完整且精闢的修行指针,订名为《奇蹟课程释义》,帮助学员将〈正文〉理念架构所引伸出来的教诲,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三部《行旅》,可说是所有踏上奇蹟旅程的学员最贴心的伙伴。
《学员练习手册行旅》的宗旨,乃是帮助奇蹟学员了解三百六十五课的深意,以及它们在整部课程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员将每日一课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否则《奇蹟课程》那些震古铄今之言可谓枉费唇舌,徒然沦为一套了无生命的学说。
作者简介
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Kenneth Wapnick, Ph.D. 1942~2013)
为最初与笔录者海伦共同编辑《奇蹟课程》之人。肯尼斯是临床心理学博士,深晓传统心理治疗的瓶颈,直到邂逅了《奇蹟课程》,才找到了他安心立命之处,决定终此一生为它服务,创立了「奇蹟课程基金会」,成为《奇蹟课程》的指定教学机构,开始了他讲授《奇蹟课程》的生涯。
《奇蹟课程》自七0年代问世以来,逐渐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圣经。有人曲解其意,为自己的理念撑腰;有人攀附《课程》,以一代宗师自居;也有人视之为致命威胁,大加挞伐;只有肯尼斯不为各种乱象所动,始终坚持以《奇蹟课程》的话来诠释《奇蹟课程》,且将形上理念与现实生活熔于一炉,四十年如一日,俨然成为《奇蹟课程》的中流砥柱。
《奇蹟课程序言行旅》内容连载
导言
1976年,《奇蹟课程》正式出版,大约一年之后,许多读者都觉得这部课程需要一篇序言,为有心深入的学员介绍此书的缘起及其宗旨;几经敦请后,笔录者海伦终于同意写一篇序言。我已记不清楚当时的细节了,但在印象中,把序言分为三部分的构想是出于海伦,前两部分「本书的缘起」及「本书的性质」,出自海伦的手笔;第三部分「本书的内容」则和《奇蹟课程》全书一样,是耶稣通传给海伦的讯息。
「本书的缘起」言简意赅地叙述了这部课程出现的因缘、海伦与比尔的关系,以及笔录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全文不见耶稣之名,反映出海伦对耶稣这一角色「欲语还休」的心态。「本书的性质」一节明白标举了课程的整体架构,即〈正文〉、〈学员练习手册〉及〈教师指南〉。至于「本书的内容」,虽然不能视为《奇蹟课程》的「信条」,却不失为一篇绝佳的导览,因它为全书勾勒出一个简明清晰的理论架构。
这篇「序言」(The Preface)最初是一本独立的小册子,到了1992年再版时,才将它安放在全书的开端。由于「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套用书中的编码系统,为了便于讲解,我把这一节的内文逐段加上编号,读者也不妨将这一节依序编成十三段,以便随时对照。
先声明一下,每当我在课堂中提到「序言」时,通常就是指「本书的内容」。这一节,一如歌剧的序曲或前奏,把整部课程的重要观点作了简要的交代。我沿用了理查·华格纳(Richard Wagner)的用语,将这一节称为序言,因为他把自己较为成熟的歌剧前奏一律命名为「序曲」。这类前奏式的序曲,不仅把交响乐的主题重点式地铺叙出来,而且还奠定了整首乐曲的气质与基调。这正是本篇「序言」的特质,除了揭示出全书的关键理念,还将读者提昇到奇蹟理念的思想高度和意境。
「本书的内容」一开始的几句话就将我们领入《课程》的形上理念,也就是我常提到的「层次一」;它不只为序言,同时也为整部课程奠定了基本风格。「层次一」的陈述,把真理与幻境、真知与知见、上主与小我,作了分明的对比。这一分野为整部课程的小我思想体系(即特殊关系)和宽恕的化解之道奠定了理论基础。倘若无法精准掌握这个形上理念,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圣灵的「修正原则」(即神圣关系)。本节的前三段全都在谈「层次一」的绝对定律,例如:唯天堂与上主真实存在;我们是上主的同一圣子,基督是唯一的生命实相;其他一切全属幻境,绝无例外可言。可以说,这三段先把实相境界大致交代了以后,其余各段才把全部火力指向梦境。
简而言之,我们拥有两种方式来面对自己的人生大梦──小我的,或是圣灵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构成了「层次二」。小我思想体系的主轴就是特殊关系,奠基于匮乏信念上,也因此,我们在描述小我的立身基础时,常用「匮乏原则」一词。但请注意,这一术语只出现于此,并未重现于《课程》其他处,只不过,匮乏与缺乏(lack)的观念及类似词彙却反覆出现于全书。举例而言,「特殊关系」的本质即是源于「匮乏原则」;唯有託付给圣灵,特殊关系才有转为神圣的可能。
接下来彷彿进入音乐的「间奏曲」,耶稣开始对比心灵与身体两个层面。他强调身体只能听从心灵的指令行事,本身一无所能,全凭心灵赋予它何种目的而定,故说身体是中性的。小我以身体为藉口,着眼于分裂并且发动攻击;圣灵则越过身体的个别利益而聚焦于共同福祉。《奇蹟课程》把圣灵之见称为基督慧见,它的目的就是传递圣灵的慧见,教导我们从内涵层次着眼,在每个人身上看到彼此的同一性,而且无一例外;唯有宽恕才鬆解得了小我对「个别利益」根深柢固的信念。一旦完成了这个人生功课,缘于分裂而导致的罪咎即会全面化解,我们便进入了真实世界──那个被宽恕了的世界。届时,上主必会来临,亲自将我们提昇到祂的境界;人生旅程到此结束,我们终于回到家了,回到上主愿我们所在之地(T-31.VIII.12:8)。
「本书的内容」,短短的十三段,提纲挈领地为我们总结了整部课程的核心观念,我们即将一句一句地跟着这动人的诗篇,开始一段小小的心灵之旅。犹记得当年,海伦刚笔录完这篇序言,捧着她那尚有余温的「手稿版」唸给我听时,我已记不清究竟是自己亲口说出的,还是心里默想的:「海伦确实宝刀未老,和耶稣的关系丝毫不曾疏离。这篇小小杰作,无论在形式或内涵上,都已臻至整部课程的高度了。」但愿先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读者,在读完这篇序言后,也能发出同样的赞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为后面更伟大的《奇蹟课程释义》之旅暖个身吧!
《正文行旅 第一册》内容连载
《奇蹟课程》的形式
文学风格
首先,我要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说耶稣在〈正文〉传递讯息的艺术笔法,然后再深入这种笔法的音乐特质或交响乐特色。如果我们懂得欣赏〈正文〉文学艺术的音乐特质,对耶稣的讯息必有更深的体会。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就文学的角度来说,《奇蹟课程》是从几个不同的层次交替开讲,这种写作风格往往带给学员不少挑战。但话虽如此,我们也需明白,追根究柢,学员的真正挑战不在于《课程》讲述形式的错综复杂,而在于它真正要传递的内涵。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得承认,《课程》的书写方式确实会令奇蹟学员(尤其是刚入门的读者)望之却步。
两种层次的论述法
我在1970年中叶开始解说《奇蹟课程》时,最常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这部课程是环绕着两个层次展开论述的,而这种风格在〈正文〉里尤其明显。那时我已提出「层次一」与「层次二」的分别。层次一属于形上层次,它要点出的是:物质宇宙纯属幻相,绝非真实;我们并非真的活在世上。讲得更露骨一点,创造出我们的造物主根本不认识小我打造出来的个体之我──祂怎么可能知道一个既不真实也不可能存在之物!但我也同时说过,要一群坚信自己活在世间的人,从层次一的角度去领受奇蹟观念或操练奇蹟原则,是非常吃力,或者说不知所云的。虽然《奇蹟课程》在全书中不仅暗示甚至也讲明了:上主根本不知道世界的存在,更别说我们在世间演出的悲欢大戏了。但是在涉猎未久的学员耳里,这种说法简直惊世骇俗,根本无所适从;为此,《课程》同时给出层次二的讯息,让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有个下手处。这一层次的教诲所着重的不再是真相和幻相之别,而是面对着幻相,同时并存圣灵正念与小我妄念,两种不同眼光的分别,也就是圣灵的宽恕以及小我的罪咎判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学员练习手册行旅 第一册》内容连载
……。虽然我们多半记不得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学会阅读、书写与算术的,然而,凡是当过老师的人都明白,学生必须藉着不断重复练习才能学会。同理,只要是学会任何一种乐器的人,绝对忘不了那种日复一日反覆练习音阶与基础曲目的过程。因此,若想学会〈正文〉里的宽恕原则,同样需要从早到晚操练,甚至还得时时刻刻的觉察!耶稣提醒过我们,每一个会晤都是神圣的会晤(T-8.III.4:1),因为每一刻的经历,不论大小轻重,都给予我们一个收回投射的机会,我们才可能看清自己隐藏在潜意识下的心念。缺少了这份觉知,本课程的终极目标「重新选择」,根本就形同虚设了。可还记得,我们在小学里初学基础课程时,并不是去学每一个单字或数字的所有排列组合;老师只是教导一些原理或原则,然后给出几个具体範例,让我们反覆练习套用在所有的例题上。耶稣或圣灵这位新老师也是如此,他先教我们如何宽恕某个特殊关系,然后要我们把这个基本心态套用在所有的关系上头:
本〈练习手册〉的目的是按部就班地训练你的起心动念,给你另一种知见去看待世上的一切人与事。这些练习有意帮你将课程生活化,使你明了原来每一课都能够同等地运用在你所见的一切人与事上。(W-in.4)
耶稣担心我们漏读了这一段,因此隔了两段,又再叮咛一次:
因此,你唯一需要贯彻的普遍原则就是:首先,按部就班地依照指示去练习。这是帮你把当天的概念普遍运用于你所在的任何场景,以及所涉及的每个人或每件事上。……总而言之,这些练习的目标是为了增强你的延伸或推恩能力,把行将操练的观念运用到一切事物上。(W‑in.6:1~2;7:1)
等我们进入〈练习手册〉内文后,还会针对这一重点详加解说。
至于如何阅读这套〈练习手册行旅〉,至少有三种方式:一.一气呵成地读完,就像阅读〈正文〉那样;二.在不同时机选读自己想要深入的某一课;三.随着自己操练每日一课的进度,配合该课的释文来阅读。不过,对于初次操练〈练习手册〉的新学员,我建议你们只读每日的课文就够了,不用加上我的释义。总之,这套〈行旅〉和我其他《奇蹟课程》相关着述一样,只适合当作补充资料来加深操练时的体验,不能取代〈练习手册〉这份天赐的礼物。
《学员练习手册行旅 第二册》内容连载
第六十一课
我是世界之光
本课的题旨援引了耶稣在福音中对门徒说的一句话:「你们是世上的光。」(马太福音5:14)在整部课程里,我们已多次读到,耶稣虽然不时採用传统基督教的观念,却每每赋予它们迥然不同的新意,本课即是一例。根据福音的记载,耶稣託付门徒一个任务──把光明带给「世界」;而这里所说的「世界」,指的是物质世界。
奇蹟学员若不清楚《课程》的形上原则,往往很容易把福音的训示和本课的深意混为一谈。请注意,耶稣在此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把光明带给世界,因为根本没有世界这一回事。他说「我们是世界之光」,意思其实是说「基督之光在我们心中照耀着」。由于上主之子共享同一心灵,整个圣子奥体必也共享此一光明(圣子的「一体性」是这几课附带的主题,随后还会不断重述)。耶稣不会特别把光明託付给我们,要我们成为特殊的灵修人物,负起向世人传布光明的(特殊)任务。他的用意所在,乃是提醒陷于分裂幻相的我们,我们全是世界之光,因为我们同是上主的唯一圣子。仅仅一个标题,便足以修正小我灌输给每个人的自我概念「我乃是世界之黑暗」。这种极具毁灭性的自我概念,在后面的九十三课形容得更为不堪:「你认为自己是邪魔、黑暗与罪恶的渊薮。」(W-93.1:1)对此,我们的任务正是把这种幻觉带到自性的光明真理之内。
然而,如果我们心中怀有这类的念头:「我是世界之光,你可不是。我的存在与众不同,因着我的慈爱与神圣,我把光明赐给欠缺光明的你。」试看,这不是傲慢还会是什么!它充分显示出「我有你没有」的「属灵特殊性」之傲慢。耶稣在〈颂祷〉一文中特别提出「分裂取向的疗癒心态」:治疗师认定自己是治疗师,负起疗癒病患的责任,因而与病患划清了界线。下面这一段话所影射的正是那种「分裂取向的光明」:例如某人见多识广,受过较好的训练,或者比较聪明,天分较高。因此,他能治疗另一个低他一等且有待保护的人。……这怎么可能!它等于先假定两人之间的不平等,还得当作真理般地接受,再藉这不平等关系去帮助受害者恢复健康,安抚那饱受自我怀疑之苦的心灵;这怎么可能带给任何人真实的疗癒?……但你不可自封为传送疗癒这神圣礼物的使者。你只不过认出了自己与求助者原是同一个生命而已。他就是靠你这一体意识才能驱除自己心里的分裂意识,这才算是痛下针砭。给人一帖与病因无关的药方,实在没有道理,因那不可能真正疗癒任何疾病的。(S‑3.III.2:4~5; 3:3~4; 4:5~8)
一点也没错,真正有待疗癒的,是人的心内相信分裂的那个阴魂,不论它化身为何种形式。儘管如此,切莫忘了,疗癒的光明同时也在我们心内,只因我们心内并存着罪咎的黑暗与救赎的光明。只要我们选择了光明,不仅能疗癒自己,同时也疗癒了世界,因为基督之光只会照耀在圣子的一体生命内,故也仅仅只有一种光明。如果相信还有其他的光明存在,就表示我们已经落入了小我特殊性的圈套。要知道,它的骗局所要得手的,并非只限于分裂,还包括了特殊性企图掩饰的那个自我形象:「其实,我就是世界的阴影!」
正因如此,不仅在〈练习手册〉,整部课程都一再叮咛我们,我们的任务所在,就是提醒自己务必决心抵制小我的黑暗,活成世界之光。只要我们接受了救赎宣告的事实,自己就成了一记醒钟,激发其他人作出同一选择。为此,在本课一开始,耶稣就把我们光明的真实身分和那充满傲慢与错觉的阴森小我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1) 除了上主之子以外,还有谁堪称为世界之光?因此,这句话纯粹是声明你的真相而已。它与骄矜、傲慢或自欺的声明方式恰恰相反。它与你营造出来的自我概念也截然不同。它与你赋予偶像上的一切特质不可相提并论。它为你指出了,你仍是上主所创造的你。它只是声明真相罢了。
我先前提过,「我们仍是上主所创造的我们」这一主题的反覆铺陈,愈到后面,它的份量就愈重。在此,耶稣之所以再度为我们指出反面的现实,他不但要我们明白,我们确实深信不疑自己所「营造出来的(罪孽深重的)自我概念」;他还要我们谨记于心,这种自我概念其实正是抵制我们真实自性(也就是基督之光)的一种防卫机制。
(2:1~2) 对小我而言,今天的观念等于变相的自我膨胀。但小我丝毫不懂谦逊,常把谦逊与自贬混为一谈。
对小我而言,一句「我是世界之光」,就表示「我拥有你所缺少的东西」;同样的,谦逊对小我来说,不过是自我贬抑罢了。环顾世间,持有这一看法的之人,可谓比比皆是。传统基督徒为了表达谦虚,常会如此说:「我这可怜的罪人,只能凭靠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而得救。」东正教最常诵念的「耶稣祷词」,更为凸显出这种自贬的特质:「我主耶稣基督,上主之子,请垂怜我这罪人!」表面上看来,彷彿极其谦虚,骨子里却是极度的傲慢,因为它无异于宣称,在上主创造的神圣自性外,还有个与它毫不相干的罪恶之我存在。〈正文〉下面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小我这种假谦虚:
小我的疯狂信仰中有一基本信条:罪绝不是一个错误,它是事实真相;纯洁无罪之说才是自欺欺人。纯洁被视为一种傲慢,承认自己罪孽深重,反而被视为一种圣德。这类教义存心否定天父为圣子创造的永恆不变的真相。这岂称得上谦逊?它其实是在暗中扭曲造化的真相,使它再也看不见自己的真相。(T-19.II.4)
(2:3~5) 谦逊意味着你只接受自己在救恩中的角色,绝不接受其他的角色。如果成为世界之光乃是上主降于你的大任,你却坚称自己不配,这并不是谦逊。坚称自己不可能负有这一任务,才是真正的傲慢;傲慢永远出自小我。
这一段话为我们带来了另一个重要主题:「任务」(function),它同时也是《奇蹟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任务无他,只是亲自接受救赎,也就是接受自己虚幻的罪咎已被宽恕之事实。除此之外,不论是为了哪些人或做了什么事,完全非关此生的任务,因为究竟说来,外面根本没有别人。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祈求耶稣帮助我们疗癒自己的心灵,终有一天得以领悟「上主之子原是同一心灵」这个真相。心灵一旦疗癒,我们便成了疗癒的象征,象征着所有人的正念都选择了光明而放弃黑暗。
如果我们不明就里,一味抓着《奇蹟课程》的表面文字而大做文章,那么我们所学到的很可能与耶稣的教诲背道而驰,重蹈了基督教及历史上许多教派的覆辙。这种典型的错误,只会助长「灵性特殊性」的气焰。可以说,这正是小我企图抵制「我们全是同一圣子」之真相最高明的手法了。
(3) 真实的谦逊要求你接受今天的观念,因为上主的天音亲自告诉你此言不虚。这是你接受自己在世的真正任务的第一步。也是你在救恩大业中正名定位的一大步。它正面重申了你得救的权利,确认了上主赐予你拯救他人的能力。
耶稣在〈正文〉多次提到,我们此世的任务只是宽恕或疗癒;唯有在天堂,我们才负有创造的任务。例如下文所言:
去为圣灵工作吧,因为你身负祂的任务。你在天堂具有创造的任务,同样的,你在世间也具有疗癒的任务。在天堂里,上主与你分享祂的任务,在这世间,圣灵也会与你分享祂的任务。(T-12.VII.4:6~8)
为此,本课所指的任务,即是为自己接受救恩,因之,圣灵方能透过我们而将救恩推及于世间每一个人。现在,我再重读一遍极具关键性的两句话:「这是你接受自己在世真正任务的第一步,也是你在救恩大业中为自己正名定位的一大步。」显然的,这个说法寓意着一个过程──我们无法一步升天。耶稣从不指望他的学生早上操练第六十一课,下午就疗癒了,甚至于到了晚上便恢复圆满生命,进入真实世界。简单说吧,我们才刚踏出改变自我形象的第一步。后文还会不断重申「过程」这个重要的观念。
(4) 今天你用心深思一下这个观念。它是对所有幻相、也是所有诱惑的最佳回应方式。它会把你营造的一切自我形象都带到真理前,帮你心无挂碍且目标明确地安心启程。
毫无疑问的,这段话再次阐述了「把黑暗带入光明,把幻相带到真相」的道理。我们先前已经讨论过,耶稣并不乐见我们把〈练习手册〉的观念当作「肯定语」,用来压制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他真正期待的是,我们好好正视种种妄见,看清心内那些可怕的自我形象与自我概念;而且与耶稣一起正视,就等于把它们带到耶稣的真理内。试想,如果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妄见的存在,还有修正它们的机会吗?
再说一次,切莫将〈练习手册〉的话语当成覆盖小我妄念的「肯定语」。想一想,新时代之所以如此强调「肯定语」,无非就是企图利用真理来粉饰幻相;而这种企图,正是耶稣所要修正的。也因此,他才会在〈练习手册〉不断为我们点出反面的现实。当然,他不仅再三提醒我们有如此虚妄的自我形象,他也同样看重我们的光明真相。他叮咛我们不要利用真相掩盖幻相,而且要时时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的。我反覆说过《奇蹟课程》极为强调心灵的选择能力,箇中的关键就在于:如果我们不清楚自己有何选项,怎么可能作出有意义的选择?对此,耶稣一开始就把前提讲得清清楚楚:我们既有妄念之心,也有正念之心;前者代表满嘴谎言的小我之音,后者则是代真理发言的圣灵之音。
《学员练习手册行旅 第三册》内容连载
第七十一课
只有上主的救恩计画才有成功的可能
本课的题旨「只有上主的救恩计画才有成功的可能」,对小我而言,不啻一大噩耗,因为我们老是冀望自己的救恩计画终有成功之日。容我再次提醒,上主没有任何计画!耶稣之所以如此说,只因这是我们最熟悉也轻易就懂的说法。但我们必须谨记在心,所谓的「救恩计画」,其实就是宽恕的象征,也就是耶稣藉以修正小我的罪咎思想体系之工具。倘若根据《圣经》以及从它衍生的宗教教义,上主的确有一套救恩计画,然而耶稣在这里说的计画却是另有所指。前文虽已讨论过这一观念,本课还会重申箇中的意涵。
(1:1~2)你也许还未意识到,小我也制定了一个与上主作对的救恩计画。你所相信的正是它的计画。
很少人能意识到,凡是耽溺于特殊之爱或特殊之恨,就无异于存心抵制上主。难怪耶稣在〈正文〉会这么反问:「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特殊关系不过是企图打败上主的明证,我们还会珍惜它们吗?」(T-16.V.10:1)耶稣切望我们明白,我们不只为自己拟出了一套脱离苦海的计画,而且这个计画骨子里就是想跟上主抗衡。他要我们反省自己「非此即彼」的处世原则而看清当前的处境,这样做,必然有助于我们回心转意,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1:3)由于它与上主的计画全然相反,你不得不信,你若接受上主的计画来取代小我计画,必然下场堪怜。
我们真的如此相信:一旦接受了上主的计画而开始宽恕,自己的个体性就没戏唱了,这会陷我们于永恆虚无之境。这样的信念恰恰反映出耶稣在〈正文〉所描述的小我思维:颠倒是非,好的成了坏的,坏的成了好的,宽恕令人避之犹恐不及,罪咎反而大受欢迎:
小我大部分的荒诞行为,都可直接追溯到它对罪咎所下的定义。对小我而言,清白无罪等于罪大恶极。凡是不发动攻击之人都成了小我的「敌人」,因为他们没有尊重它对救恩的诠释,这意味着他们随时都可能放弃罪咎,扬长而去。……它[小我]只要一碰到上主之子[比如耶稣]真正清白的面容,就想置他于死地;它的理由是:清白无罪乃是对上主的亵渎。对小我而言,它即是上主,那么清白无罪在它的诠释下自然罪该万死。(T-13.II.4:1~3;6:2~3)
(1:4~5)这话一听就知道它在颠倒是非。但我们只要深思一下小我计画的内容,你就会明白,不论它多么颠倒是非,你却坚信不疑。
大家应该还记得耶稣在「无明乱世的法则」那一节中说过同样的话。他在描绘了小我五个神智不清的运作法则后,紧接着说:
你或许会为自己申辩,你并不相信那些荒谬的无明法则,更不会奉行如仪。何况,只要正视一眼它们的内涵,怎么可能有人相信?然而,弟兄,你「真的」相信它们。(T-23.II.18:1~3)
耶稣很清楚,我们非常相信小我的计画,因为我们死心塌地相信自己活在这儿。我们相信唯有透过投射才会得救,因为只有投射才抵挡得了心灵的救赎原则,而心灵正是上主圣爱记忆的安止之处。
(2:1)小我的救恩计画说来说去不外是抓着心里的怨尤不放。
这句话讲得不能再白了,它一针见血指出小我投射的目的──抓着怨尤不放。请看看,接下来的一段如何刻画「特殊性」的本质:
(2:2~5)它坚持主张,如果别人的言行表现有所不同,或是外在环境或事件有所改变,你才可能得救。为此,你始终认为救恩来自你之外。你所怀的每一个怨尤,不只是一个声明,更成了你内心的信条:「如果事情不是这样,我就没问题了。」原本要求你改变自己心念的救恩,转身一变,成了你对每个人、每件事的要求,就是不敢要求自己。
可以说,世间没有人不认同这一思想体系,因为整个世界就是由此诞生且靠它维繫下去的。正如同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所剖析的梦的原理:所有的梦都是为了满足未能实现的梦想。耶稣借用这一原理进一步阐述所有的人生梦境,不论是睡着的梦还是醒着的梦,不论宏观式的物质宇宙或微观式的个人世界,全都是为了成全小我想要维持分裂的私心而量身打造出来的,目的就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如此一来,我们每个人都能享用小我的分裂大饼,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别人会为此大饼付出代价。〈正文〉「十字架的画像」那一节里,把小我的仇恨与私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为了保有自己的纯洁无罪,想尽办法嫁祸他人,要别人因此内疚并遭受惩罚,如此我们才能安然脱身:
你所受的每一个苦,都会被你视为他攻击你的罪证。于是,你自身便成了他不再无辜的标誌;只要看看你的惨状,就不难明白他是如何罪孽深重。对你不公的事,临到他头上就成了理所当然。如今轮到他来承受你所遭受的不义之报应了;唯有嫁祸于他,你才算真正解脱。
每当你同意受苦、被剥削、遭受不公的待遇,或感到匮乏之时,你其实是在指责弟兄攻击了上主之子。你在他眼前悬挂了一幅自己被钉在十字架的画像,让他亲眼目睹,你已用鲜血和死亡将他的罪状刻印在天上了;你走在他前面,随手关起天堂的门,把他打入地狱。(T-27.I.2:2~5; 3:1~2)
小我救恩计画的基本要素留待后文详述。
(3:1~2)在这计画中,你赋予自己的心灵一个任务,就是判定除了自己以外,哪些人物事件应该改变,你才有救。根据这神智失常的计画,任何可以想见的得救机会,只要保证行不通,你就会接受。
耶稣在这一段描述的,正是小我那句千古座右铭:「去找,但不要找到。」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在干这档子事,一句话说得够清楚了,根本无需多加解释。确实,这就是投射的本质,也是小我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意图确保上主之子永无回心转意的机会。
(3:3~4)如此才能确保这徒劳无功的追寻能够延续下去;你的幻觉坚持地告诉你:即使这希望一直落空,你还可以找其他人物或其他地方继续期待下去。也许换了一个人,人生会更顺利一点;也许换个环境,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耶稣在〈练习手册〉后文也说了:「你随时都能造出另一位神来。」(W-170.8:7)我们如果够诚实的话,必会承认耶稣完全一针见血地揭发了我们的私心与计谋。也因此,我们绝不会真心甘愿投入这部《课程》的,既不愿在头脑上理解,也不愿在生活里操练。正如这段话所说的,我们会想方设法扭曲《课程》的教诲,令它无从在我们身上发生效用,而这正是小我「特殊性」的威力所在。
有需要联系v;hx-hx4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24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