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启微书系)〔美〕丛小平【文字版_PDF电子书】_社会科学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启微书系)〔美〕丛小平【文字版_PDF电子书_】
书名:自主 作者:[美]丛小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译者:无 出版日期:2022-3 页数:484 ISBN:9787520193948 |
8.5 豆瓣短评 |
点击喜欢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0年代陕甘宁边区“封张婚姻纠纷案”为切入点,讨论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改革和司法建设。作者讨论了从司法案件的原型到文艺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全景式的视角,探讨了此案在司法实践、乡村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女性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中出现的新话语、新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析。作者认为,新的话语和新的文化符号凝聚了20世纪社会运动与革命的实践与经验,同时也连接了传统与当代,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念化表达。
作者简介:
[美]丛小平,美国休斯敦大学历史系教授。1977-1982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 ,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1988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2-2001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历史系学习,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历任美国得州休斯敦大学历史系助教、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 tenured)。
研究方向: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法律史、近现代妇女史、近现代教育史。学术专着(英文中文):Marriage, Law and Gender in Revolutionary China, 1940-196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part of Cambridg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 1897-1937》,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4。Teachers’ School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1897-1937, Toronto: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07 (prize winner).
目 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及鸣谢
1944年陕甘宁边区示意图
导论
第一章封彦贵诉张金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与婚姻改革
一从边陲到革命根据地:1930年代陇东与陕北的政权建设
二婚姻改革与地方社会
三社会冲突:婚姻纠纷背后的经济动因
四法律和社会实践:处理革命司法与当地文化的不相容问题
第二章捧儿上诉:妇女、爱情、婚姻与革命政权
一作为革命话语的“婚姻自由”
二当地家长制下的妇女:爱情、性、婚姻与家庭
三当地妇女与革命政府
四王银锁左润离婚案
小结
第三章二审判决:边区司法建设与婚姻改革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边区司法制度(1937~1946)
二司法体系革命:混合型新模式的探索(1943~1946)
三司法实践:形式主义或革命原则下的地方灵活性?
小结
第四章建立新的判决原则: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
一从“自由”到“自主”:词语与条例
二自主:从法律实践中产生的新婚姻原则
三修改中的婚姻条例:1944年与1946年
小结
第五章新闻报道: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乡村法治秩序
一马锡五的审判方式:安定地方乡村社会
二马锡五的审判方式:改进政府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三马锡五的审判方式:地方/民间社会渗透、重塑国家话语
四《新华日报》:展示边区民主、发掘新的女英雄形象
小结
第六章秦腔剧本与说书:从反叛的女儿到“社会母亲”
一“后五四一代”的都市青年在延安:投身革命,寻找民族之根
二革命政权下女性的新形象
三一场改变母女关系的革命
四韩起祥与说书《刘巧团圆》:体现地方价值观的故事
小结
第七章从评剧到电影:《刘巧儿》与全国性婚姻家庭改革
一1950年《婚姻法》:重回都市理想,面对实践的挑战
二评剧《刘巧儿》:创造新妇女的形象
三从评剧到电影:民间艺术的改造与提升
四封芝琴与“刘巧儿”:妇女的新榜样
小结
余论当代历史与革命传统:“刘巧儿”、法律、“自主”
参考文献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对《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启微书系)〔美〕丛小平【文字版_PDF电子书】_社会科学 这本书进行详细的阐述。从婚姻、法律、女性身份等4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中国革命时期女性身份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1、婚姻观念的变迁
在中国革命时期,婚姻观念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逐渐取代,个人自主选择伴侣的思想逐渐盛行。女性开始追求婚姻的平等和自主,婚姻关系更多地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受到挑战。同时,婚姻法律的完善和对女性权益的保障也成为当时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一书深入探讨了婚姻观念的变迁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为读者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矛盾。
2、法律体系的重构
中国革命时期,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法律体系也面临着重大改革。婚姻法、家庭法等相关法律相继修订,开始强调妇女权益的保障,保障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然而,法律改革的进程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阻力,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一些法律条文的执行难以落实。同时,当时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也给女性权益的维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一书通过对法律体系的重构进行深入解析,揭示了中国革命时期法律改革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影响。
3、女性身份的多元发展
中国革命时期,女性的身份认同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逐渐发生改变,女性开始追求教育、事业和自我实现,不再局限于家庭和生育。
然而,女性在追求自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成为制约女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一书详细描绘了当时女性身份的多元发展轨迹,展现了女性在革命时期的勇敢与坚韧。
4、社会风气的变革与女性解放
中国革命时期的社会风气变革为女性解放提供了重要契机。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为社会变革和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女性解放的过程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传统观念的顽固和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依然存在,制约着女性的发展和解放。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一书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变革与女性解放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中国革命时期女性身份的多重面貌。
总结:
通过对《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启微书系)〔美〕丛小平【文字版_PDF电子书】_社会科学 这本书的详细阐述,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革命时期婚姻、法律和女性身份的重大变革,也深刻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为我们理解和思考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34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