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悉达多的流浪,荣格的炼金术,都象征个体化的历程。
悉达多的“苦”,荣格的“阴影”,都是让意识觉醒的催化剂。
荣格说:“我们的心理疾病里,都藏着神性。”
就像幻象让自性觉醒,我们的心理障碍和情结,也是我们看见佛性的因缘。
荣格的精神分析,和佛法的觉,原来有着同样的根,埋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心理治疗师兼禅修老师的普瑞斯,撷取其十八年治疗及多年禅修经验,探讨心理上影响我们努力“觉醒”过程的种种因素。不论追求的是心理或灵性的健康,关键在于接受自己的缺点。
爱与慈悲心是因了解自己的弱点而生,而非因“圆满”理想而生;智慧并不仰仗灵感而生,而是由缓慢且往往痛苦的经验累积而成,从传统的菩萨道背后的心理历程着手,探讨佛教徒的“个体化”历程。
本书可视为原型心理学与密宗的对话。密宗的成佛嚮往实即荣格“个体化”的目标,佛性(空性)也可视为佛教版的“本我”(Self)原型。─—杨儒宾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书最精彩和精闢之处,在于作者能够同时进行区辨、分析、综融佛法教义和心理治疗里,对于苦、创伤、情绪问题、灵修混乱、菩萨道、师生关系、权力、移情、阴影等议题的观点和因应之道。─—赵慈慧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谘商心理师
“本书呈现了佛教修行与内在问题之间的平衡,十分具有启发性。如果你搞不清楚自己为什麽始终在伤害明明很珍视的事物,这本书是给你看的。”─—史蒂芬?巴契勒(Stephen Batchelor),《与魔鬼同在》(Living with the Devil)作者
“本书用心而详尽的探讨了灵性/心理旅途开展的过程。作者撷取个人极深的体验,提供了重要而极富洞见的观点。”─—雪伦.萨尔兹保(Sharon Salzberg),《信赖:自己最深的体验》(Faith: Trusting Your Own Deepest Experience)作者
评语
我把这本书归为心理学,其中佛教占了很大比重。佛家,在我看来是当今最为开放接纳的宗教,也有不少接触。书中更多是对我学习心理学的启发及验证。会放在案头,上半年内再读一遍。
通过心理学的一些透镜能发现自我是这样的狡猾
作者是密宗修行者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看书名本以为要从学理上将分析心理学和佛学相互印证,原来只是一些个人感悟,比较散乱。
不应该忽略轻视每个状态里的自己。整本书下来,发现了自己目前的问题。也给自己脑子里想的和现实的东西化清楚了界限,书还得来回读来回的吸收。
生命终将开始坚持…我们必须真实面对自己的”苦”及”阴影”,并承认自己给了自己很多的限制与束缚。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18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