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来自异世界的残酷与悲伤,却是现代人心灵的恩宠
为什么不论东西方的民间故事,总有这么多残忍暴力的情节?这些恐怖、残酷有什么作用?适合给孩子读吗?需要改编吗?
河合隼雄在出版《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后,将未竟的议题整理为本书,探讨日本民间故事常见的凶杀、人鬼混血、异类通婚、梦、变身、死而重生、访龙宫等主题。他试图在民间故事与格林童话的对照间,找出日本人心理的深层面貌。
他相信,唯有了解自己民族的深度心理,才能解开在现代化中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
若将民间故事视为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便能明白故事中为何充斥残忍,因为人心中的残忍就是家常便饭。当孩子听到残忍的情节,他们会明白这是发生在内心世界的事,并将其内化,于是孩子就不需要在现实中做出残忍的举动。
书末收录河合隼雄对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评论专文,以“边界体验”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视为十五岁少年的成年礼,他进入异界,再从异界回归;这份成长与转变,实是全体日本人或每个现代人都该拥有的体验。
关于民间故事,河合隼雄的名言是:
●研究神话、民间故事和做心理治疗,几乎是同一件事
●现实中我们已习惯残忍,但当残忍化为故事情节,却让人不寒而栗
●对残忍没有免疫力的孩子,终将沦为残忍的牺牲品
●人鬼通婚的混血孩子回到日本后难以立足,显露日本人的排外个性
●新婚不久就想分手的人常说“没想到老公原来是这样的人”,这跟故事中发现夫婿是蛇的情节简直没两样
●淡化后的民间故事既不残忍也不恐怖,但孩子的灵魂读后却无聊到快窒息
●只有将说故事者的全部人格融入故事里,才能让人直接感受到故事的内在生命力
本书特色
★河合隼雄代表作《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续篇
★以荣格心理学观点,解读民间故事的阴暗面
★收录对村上春树小说《海边的卡夫卡》评论专文
作者介绍
河合隼雄
1928-2007,出生于日本兵库县,毕业于京都大学数学系。1962年赴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学习,是第一位取得荣格分析师资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游学会执照,为该会创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游治疗的主要推动者。曾任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临床心理医师学会会长、京都大学荣誉教授等职。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长年针对日本文学、政治、教育、社会问题等不同领域进行论述、对话。着作甚钜,其中《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一书曾荣获大佛次郎奖,《高山寺的梦僧:明惠法师的梦境探索之旅》荣获首届新潮学艺奖。其他重要着作包括《孩子与恶》、《转大人的辛苦》、《青春的梦与游戏》、《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源氏物语与日本人》、《神话心理学》(以上皆由心灵工坊出版)、《河合隼雄着作集》、《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与村上春树合着)、《原来如此的对话》(与吉本芭娜娜合着)、《走进小孩的内心世界》、《心的栖止木》等。《民间故事启示录》为最新中文版着作。
编者简介
河合俊雄
京都大学教授、荣格分析师。1957年出生,其父为日本已故心理学泰斗河合隼雄,于1990年于苏黎世荣格学院取得分析师执照。他目前亦身兼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副理事长、日本荣格派分析家协会副会长、河合隼雄财团代表理事。近二十年来,陆续从事多项日文版心理学相关书籍之编着译介。他的文章与着作已有英语、德语及日语版发行。个人着作包括《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从《1Q84》的梦物语谈起》(心灵工坊出版)、《概念の心理疗法物语から弁证法ヘ》、《ユング魂の现実性》、《心理临床の理论》。
译者简介
林咏纯
台湾大学物理系、地质系双学士,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府硕士。曾在民间研究机构担任日文研究助理,现为专职日文译者。译有《转大人的辛苦》、《阅读奇幻文学》、《神话心理学》(以上均由心灵工坊出版)、《心里的苦,身体知道》、《其实你不必为了别人改变自己》、《洗脑》等书。
目录
【推荐序一】幽香却在水穷处——阅读河合隼雄的文化与理论对话 洪素珍
【推荐序二】河合隼雄、村上春树和几米,都喜欢故事 赖明珠
第一章、格林童话中的“杀害”
民间故事中的“杀害”
格林童话与日本民间故事/“杀害”的意义
现实的认知
猫与老鼠/全部杀光/情绪
杀人者与被杀者
主动性与被动性/被杀的人是谁?/男性与女性/自杀
对变化的冀求
死与重生/杀害的委托
第二章、“半人”的悲剧──从民间故事来看现代人的课题
民间故事与现代
片子的故事
文化比较
异类女婿之死
现代人的课题
第三章、日本人的美感──以日本民间故事为例
黄莺之居
浦岛太郎中的美
以“美”解决矛盾纠葛
日本与西方
传说与民间故事
花娘子
完成美与完全美
第四章、日本民间故事中的他界
他界出现在眼前
海底之国
他界的女性
地藏净土
第五章、《风土记》与民间故事
前言
民间故事的主题
变身/天鹅的变身/蛇的变身
梦
其他主题
《风土记》的特性
第六章、剖析日本民间故事的心理学──以“蛇女婿”与“蛇娘子”为中心
人类与异类结婚
童话与自然科学
别离的哀伤
日本人的心理状态
异类婚与外婚制度
排斥男性特质的意义
第七章、猫的深层世界──民间故事中的猫
令人畏惧的事物
深层的暴露
捣蛋鬼
第八章、关于民间故事的残酷性
残忍之处在哪里?
孩子都知道
说故事的意义
第九章、梦与民间故事
梦
补偿机能
普遍的无意识
梦与民间故事
第十章、讲述边界体验──阅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解说 以“悲伤”连结的事物 岩宫惠子
故事与日本人的心 选辑 发刊词 河合俊雄
序
幽香却在水穷处——阅读河合隼雄的文化与理论对话【中西方文化哲学层面的对比!太难得!】
洪素珍/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IAAP 荣格分析师
作为荣格学派在东方发展的先驱,河合隼雄先生的作品总令人期待。如你我所熟知,荣格心理学中渗入大量东方元素,然而西方理论架构下的东方,总有着异样的风情,如同一位金发碧眼西方妩媚女性身着旗袍,风情足矣,但气韵却常有扞格。河合先生的论述可贵在于可补充或者映照源自西方、又向往东方的荣格心理学不足之处,他的《民间故事启示录:解读现代人的心理课题》对照了风行全球的《格林童话》与日本民间传说,讨论集体无意识中文化层面议题,既能深入,又可浅出,极度引人入胜。
河合先生书中所探讨的故事,涵括了杀人、残忍、人鬼混血儿、异类通婚、男性原则与女性原则对比、梦、变身、死而重生等,这些在现实中“骇人听闻”,但在幻想中却仍不断出现的内容,正是集体无意识冲突矛盾的展现。简言之,这些故事探讨的,是人怎么面对和处理“异常”的问题?河合先生认为,不同文化脉络下,有不同的思考准则,但都以“美”为终极审视标准。他根据荣格把处理“恶”的问题分为全然去恶的“完成法”,以及包容成全的“完全法”的概念,区别出西方文化倾向于男性的“完成的美”(perfection),东方则倾向母性的“完全的美”(completeness)的差异,用这个角度去分析出类同情境或者议题的故事,在东方与西方不同思维背后所具备的文化逻辑。以荣格学派的用语表示,就是在进行文化无意识的比较论证。因此,想获取本书的精妙,还是得先掌握东西文化的根本,厘清要义,才能够对河合先生的论述做出回应。
首先得强调的是,千万不能神话荣格本人,幻想他已贯通东西文化,便不顾一切地套用他的理论。荣格是瑞士人,西方基督教文化脉络下孕育出来的非典型科学家,出入于各个科学典范之间,虽然反对理性主义,但仍然是个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理性者。也就是说,荣格是个科学家、理性的思想家,反对僵固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并不反文化,所以他当然是个理智上的西方学者——虽然感性上也许趋向东方,但绝非东方。
荣格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是个体化,其要义为:“这是条心灵整合之路,人们要努力去除对立,走向的完满人格。”单凭理论定义,若不追究脉络,实在无法想像个体化会终于何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回溯荣格的思想根源。
就生物科学立场而言,荣格是所谓的生机论者(Vitalism),这是他为强调心灵特殊性的一个理论根据。虽然,生机论后来为尿素被成功人工合成所挫败,但仍有支持者。
生机论主张生物具特殊的生命质,不能以物理及化学方式来加以解释。生命在未分化前处于一种心物合一的整然状态,这种状态更早于笛卡儿心物二元问题出现的“神创”。因此,这不是一神教所谓的天堂,也不是柏拉图精神与肉体二分的灵性异乡。有点像诺斯替的圆满之地(Pleroma),也如古希腊神话宇宙诞生前的混沌。生机论称此为“类心灵”(psychoid),是心灵中最神秘原始的所在,位于心物二元的交界之处,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状态的“过渡”(liminality)。
类心灵的假设很容易被援引为桥接东方整体论的根据,但事实不尽如此,当中的心还是心,物还是物,只是处在一种过渡的暧昧状态中。西方所谓的整体论(holism),是一种整体的有机论,心物和谐一体,但终点不是心就是物,也就是唯心论或者唯物论,这几乎早在柏拉图时就已定调。而东方文化的整体论,基本上则主张心物同一。
西方认识世界的角度和东方很不同,其宇宙要素往往是先验预存的,性质对立分明。比如说,古希腊神话中描述宇宙创始前的“世界之卵”混沌里头非常拥挤,最先生出的四大巨头包括代表生命动能的厄洛斯(Eros)、生育万物的盖亚(Gaya)、死亡终结的塔尔塔洛斯(Tartarus),以及光明和灵性之暗黑面的尼克斯(Nyx)与厄瑞波斯(Erebus)双生子。透过厄洛斯情欲点火,万神代代而降,直到把世界的各种属性填满,创世方才圆满。
因此,宇宙万相阶级成形,越后面降生者力量越低下。比如水系一族是由滂沱斯(Pontus)所出,从大海到潮间、溪流,神性自海神波塞冬(Poseidon)而至水妖宁芙(Nymph),层层递减,以神格位阶来反映宇宙的秩序。这种先验的宇宙性质是对立并存的,有善必有恶。所谓的文明化,是在扬善以去恶。在这个不断崩坏的物理世界要积极回应善的渴望,一神教的父亲理性的出现几乎是必然,除恶务尽似乎成为求善的必要条件。荣格的个体化虽然强调以“整合”代替去除,但终究还是承认善恶二元对立,得经过理性自我分辨判别后的整合,方可产生积极力量,回应个体化的召唤。而非更激进地,观善恶如梦幻泡影,根本就是幻觉一场——如佛教的空性观、绝对无,那种东方独有的一体哲思所说的那般。
不管是出自印度哲学的“梵”或者是中国的“道”,其“整体”之说,或者直接就说是“一”(the One),根本内涵是无分别的、不预设的,这个世界本来无一物,哪来的先验性质可言?这与西方思想中的宇宙是早就预备好的,只待时机到来、众神降世;或者一神的令下而横空出世,依照既定计划步步前进,有着绝对的根本差异。这一点,似乎只要用到科学的理性分辨,就很难真正明了。而荣格毕竟坚持自己是个科学家,不可能放弃理性自我,这也似乎也成为荣格心理学的难点,有时是科学,有时又像哲学、宗教,非常难以掌握。
孔子曾经在回答弟子曾参提问时,曾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恕”而已。“忠恕”与“仁”通用,在德文里被哲学家如实地翻译成Diastole und Systole,也就是“扩张”与“内敛”的意思。熟知荣格心理学理论者一定明白,这是个体化过程中,如何掌握自我,既不膨胀,也不退缩,当如其所是地履行中道的要领。但孔子的东方思维毋需合用两个对立名词才能达意,他的道是和宇宙同步的规律,所谓的“一”是和宇宙直接联系在一起。至于宇宙的根本性质为何?那是“不可知”的,只能用心去体悟,由知而敬,再进而畏,透过所谓的“礼”,去完成一种宗教感,而非宗教性——如果我们用西方的“宗教”定义来说的话。
于此,还可以再举一个思想国家政治结构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东西方思维的不同。中国西汉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还有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甚至十六世纪时韩国儒者李退溪,都曾以身体比喻国家的组成。他们都指出,国君是心,官员如五脏六腑或者四肢等,各司其职,实为一体,无法独立存在。无巧不巧,英国的哲学家者霍布斯(Thomas Hobbs)在其政治学巨着《利维坦》(Leviathan)也提过类似的国家身体譬喻,但他认为君王是头,是国家的主宰,四肢百骸都该依头脑的决定而运动。很明显地,我们看到西方理性分析国家的结果是“整体是部分的组合”,需要一个明确的指挥中心。这与东方思维的“部分为整体的片面”,当然有根本上的不同。东方思维重点在于“一心”,是明儒王阳明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初心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无有之有,无善无恶;或者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的日本儒者荻生徂徕说的:“纳身于礼”、“以礼制心”,用一种合于宇宙规律的规范—礼,以维持初心,同时关照宇宙与内心的同步和一致性,分别善恶,反而是末节了。
把东西文化根源和思维做出厘清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入掌握河合先生的分析脉络。比如说,西方的《格林童话》面临对立面的问题时,经常用去除“恶”以体现“善”的回复,因此,多数故事中的杀害场景没那么“恐怖”,因为那是理性的表现。反观日本故事中的死亡,不管被杀或者自杀,常常是为了回归整体而被牺牲,为大地之母所吞噬,这样的故事反倒令人不忍。不过,基于再次强调东西方各自的整体论思想,根本不是同一回事的提醒,在回应故事的伦理道德性上,也应注意无从齐一看待的限制。
本书以荣格学派的理论架构分析不同文化脉络下的民间传说故事,既掌握理论核心,也关照文化差异细微之处,着实不易!跟着河合先生行到水穷处,到手幽香,果然不负所望。
解说
以“悲伤”连结的事物
岩宫惠子/临床心理学者.岛根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14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