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艺术治疗图卡全指南
或中或西,或绚丽或可爱,缤纷多样的图卡已经是艺术治疗或谘商专业的常见工具。
作者是台湾艺术治疗图卡应用的先驱者之一,并设计有多种艺术治疗图卡,
本书是她十多年实务经验的无私分享。
市面上的艺术治疗图卡日趋蓬勃发展,几乎专业人士手边都有好几套艺术治疗图卡,但要如何把手边的艺术治疗图卡综合运用,不仅能跨套卡使用,还能开发出更好的利用方式,也困扰着使用者。
阅读本书之后,你将可以了解:
──为什么图卡可以用于艺术治疗?
──透过艺术进行会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台湾常见的艺术治疗图卡有哪些?可以在哪里买到?
──艺术治疗图卡和艺术作品应用于会谈时有哪些原则?
──不同的艺术治疗图卡,如何交互运用?
──艺术治疗图卡的延伸创作引导方法有哪些?
书中不仅阐明艺术治疗图卡的应用通则,更有延伸使用技巧与应用实例,是专业工作者必备工具书。
〈好评推荐〉
本书极具实务性,是学滢将多年在专业工作上的心得,不论是教学、团体或个人谘商的经验写入这本书中,造福艺术治疗师与相关专业工作者。这是一本艺术治疗师必备,心理师更要拥有,助人专业者必看的好书。──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副教授 管贵贞
艺术治疗图卡的丰富与有趣,只有身历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爱图卡的朋友们,能透过阅读学滢老师的这本书,让内在产生新的理解,更丰厚扎实有底蕴!──心理治疗/艺术治疗图卡设计者、左西人文空间创办人 陈盈君
〈专业推荐〉(依姓氏笔划序)
国立台湾师範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 田秀兰
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助理教授 朱惠琼
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师 吕旭亚
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系艺术治疗组助理教授 黄凯嫈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谘商学系教授 赖念华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学生谘商中心兼任艺术治疗师 蔡汶芳
心理治疗/艺术治疗图卡设计者:
王释逸、李泓、林维良、林盈君、周咏诗、姜亚岑、胡绮祐、陈怡婷、贺孝铭、康依婷、黄子琳、孙守宏、赖丽筠、苏铭昌
作者简介
江学滢
现任国立台湾师範大学美术学系助理教授,曾任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助理教授、台北市立大学艺术治疗硕士学位学程兼任助理教授。国立台湾师範大学艺术教育博士、美国纽约大学艺术治疗硕士、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硕士。拥有美国艺术治疗学会登记之艺术治疗师资格(ATR),台湾艺术治疗学会专业认证会员,高考及格谘商心理师。
着有:《玩艺术,酷思考》(商周出版)、艺术治疗图卡《心文字:字字疗心,画画理情》、《我的任意门:打开心门.看见自己》、《生命树》、《贝壳卡》等。
相关着作:《心文字:字字疗心,画画理情(中英对照)(拆封不退)》《玩艺术,酷思考:亲子一起学艺术,培养美力与思考力》
目录
〈推荐专文〉既学术又实用的无私分享 管贵贞
〈推荐专文〉在牌卡世界中,我与自己相遇 陈盈君
〈前言〉以图像引导创作
第一部 艺术、艺术治疗与艺术治疗图卡
第一章 艺术能应用于治疗?
第二章 台湾的艺术治疗图卡发展与应用
BOX 何处找图卡
第二部 面对作品.理解图像
第一章 现象直观法的艺术治疗实务应用
第二章 现象统整与现象诠释循环
第三章 四个滤镜与其应用
第四章 强调美学观点的艺术评论法之应用
BOX 作品象征意义的探索
第五章 艺术治疗与谘商会谈
BOX 艺术治疗过程的行为观察
第六章 图解艺术治疗历程
BOX 个别艺术治疗与团体艺术治疗
第三部 不只是图卡
第一章 图卡的艺术治疗应用
第二章 全图像图卡应用于艺术治疗的原则
1.情境引导
2.象征性表达引导
3.投射引导
4.叙事引导
5.综合图卡应用
BOX 图卡基本引导方法
第三章 以主题为主轴之应用图卡具体引导
延伸探究的十种主题:
1.我
2.我的内在外在
3.我的童年
4.今天我想说OO
5.我的生涯
6.我感觉很OO
7.我对OO(事件)感到很OO(感觉)
8.我与我的朋友
9.我的家人
10.我与我的环境
结语:最高境界之自发性创作
后记:图卡的美丽境界
附录:学术性读本的实务应用範例
序
〈推荐专文〉既学术又实用的无私分享 中国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副教授/管贵贞
我喜欢这本《艺术治疗图卡的100种应用》。
这几年图卡(牌卡)在心理治疗领域流行,实务界与学术界都有高度的兴趣与好奇,实务界的伙伴期待知道有那些好用的图卡?如何用于工作中?学术界想知道它的理论基础在那里?有效吗?在众说纷纭中依然有许多治疗师纷纷地投入,也觉得运用上是有实用性和意义性的,如何学习这些图卡只能透过各种工作坊提供大家尝试的机会,却没有相关书籍提供我们在使用这些图卡的参考工具,让学术界感到不安,实务界却又充满疑惑。
终于出现了契机,学滢写了这本书,看到这本书让我又惊又喜,它为现在这个模糊状态提供说明,让艺术治疗图卡的运用有所依据,也让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图卡的运用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说明了艺术治疗理论基础,介绍了台湾目前的图卡,更有意思的是把会谈技术整合于艺术治疗图卡,让艺术治疗师能善用助人技巧的部分,心理师也可以在图卡中妥善掌握各种助人技巧,让图卡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这是这本书非常有意义的部分。透过这本书,完整且清楚地说明如何运用艺术治疗图卡在治疗工作上。
那几年有幸与学滢共事,那真是美妙的日子。学滢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艺术治疗师和谘商心理师,能兼具这两种身分的大学教师不多,她能把艺术治疗概念巧妙的融入教学和实务上,常常令我啧啧称奇。这本书极具实务性,是学滢将多年在专业工作上的心得,不论是教学、团体或个人谘商的经验写入这本书中,造福艺术治疗师与相关专业工作者。这是一本艺术治疗师必备,心理师更要拥有,助人专业者必看的好书。
〈推荐专文〉在牌卡世界中,我与自己相遇 左西人文空间、学尔国际教育机构创办人/陈盈君
从第一次接触牌卡,我就深深的着迷。从此一头栽进牌卡的世界,开始自己创作各种牌卡,结合心理谘商、艺术治疗、心灵疗癒的概念,在台湾开始进行本土化的出版,并在牌卡教学中传递力量。
投射牌卡,是拥有魔法般的工具,能够直接带出内心想望,引导出潜意识的隐藏讯息,带领我们进入更深的探索。这是一个与自己相遇的过程,更是一个看见自己的历程。
在辅导谘商的运用中,经过引导,让抽卡者能够有一个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会,投射出自己内在的所思所感,并进而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带出解决策略以及智慧力量。透过投射及叙说,内在产生心理位移,说着说着,生命板块能进行重组,建立新的生活架构。
目前的许多牌卡都自国外进口,而台湾创作者的作品,也在这几年开始蓬勃发展,产量与输出,有不小的累积。然而,在使用方式及相关书籍的参考上,目前还是少之又少。
很开心,学滢老师出版了《艺术治疗图卡的100种应用》,详细罗列了台湾创作者的出版作品集,不仅解答了我们在使用上可能会有的疑问,并有系统地整理了透过图像对谈的内容,整合了各个层面的资讯,对于牌卡爱好者,真是一大福音。
书中篇章层次分明:艺术能应用于治疗、现象学方法之应用、四个滤镜与其应用、强调美学观点的艺术评论与其应用、艺术治疗与谘商会谈、图解艺术治疗历程⋯⋯等等。我特别喜欢其中现象学与四个滤镜的应用,不只满足了我研究的好奇心,更让我能从不同层面去思考,带出新的高度与切入角度。艺术治疗图卡的丰富与有趣,只有身历其中的你才能明白,相信所有喜爱图卡的朋友们,能透过阅读学滢老师的这本书,让内在产生新的理解,更丰厚扎实有底蕴!无限祝福。
内容连载
〈前言〉以图像引导创作
受训成为一名艺术治疗师的过程当中,实习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依稀记得,我的实习场域在纽约市立疗养院系统底下的一个日间留院机构,楼下是药酒瘾患者中心,楼上是因毒瘾引起之思觉失调者长期心理复健的机构。纽约市政府提供给这里的成员很好的福利,里面有完整的医疗团队,艺术治疗团体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艺术治疗师必须参加晨会,和医疗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开会讨论各种最好的处遇做法。若艺术治疗师在艺术治疗团体发现成员什么样的特殊状况,透过会议报告与讨论,共同形成最好的治疗方法。
每週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艺术治疗团体是机构内的开放团体,只要机构内成员有意愿参与,随时可以加入。团体以自发性创作引导为主,参与者被视为具有创作能力的个体,能够自由取用创作媒材,自由决定创作主题。团体结束后,无论作品有没有完成,都会收在一个个人作品档案夹当中,课程进行时,参与者可以自由取用前一次没有完成的作品继续创作。机构的墙面上挂满了成员在艺术治疗团体当中创作的各式艺术作品,整个走廊和公共空间就像一个小艺廊。
艺术治疗团体在这个机构是长期且常态进行的团体,持续的进行之下,参与成员从未因为担忧自己不会画画而无法参与。每次课程开始,艺术治疗师会把参与成员的作品资料夹拿出来,让参与者决定要继续画未完成的作品,或是开始新的作品。他们多数都很有创造力,可以直接拿起自己想要的媒材开始创作,能够很有信心的以图像表达,也能支持其他成员的作品表现。
楼下和楼上的成员们虽然诊断上的分类不大相同,但艺术治疗团体的自发性艺术创作引导模式是一样的。参与成员通常不会表示自己不会画画,有时候他们会很委婉的说「今天不想画」,或是「今天不知道画什么」,通常艺术治疗师就会推出各种各样的画册供欣赏。
犹记得机构有一部行动推车,上面满满的画册和摄影集,提供不想画画和不知道画什么的人,随意取用与翻阅。有些人享受翻阅并欣赏艺术作品,有些人则很快地从画册中找到灵感。这一部作品集推车是团体成员找资料和增广鉴赏眼界的好去处。 有些成员看了画册之后会向艺术治疗师提出模仿的需求,对于这类想要模仿的成员,艺术治疗师会技巧地从对方的模仿当中,慢慢引导出创作动机,思考作品创作的方向,再带领着走向自发性创作的方法。艺术治疗师从团体成员想要模仿的想法上,引导他们鉴赏自己喜欢的作品,继而鼓励自由创作培养创作的能力。
然而,这些画册有的大本,有的笨重,有时这週一位成员翻阅之后,下週想要继续看,却因为塞在推车的不同位置,找也要找一下子,在应用上有点不方便。当时思考,若是有机会把这些图像全部变成图卡形式的参考资料,不是很方便吗?
回想起来,实习机构的行动画册推车真是奢华。返台工作之后,担任行动艺术治疗师很长一段时间,不大可能请机构为短时间前往工作的艺术治疗师准备一部行动画册推车。台湾的行动工作刚开始时,除了机构准备的简单视觉艺术媒材之外,艺术治疗师来的时候两手空空,面对大量表达不会画也不很想画的参加者,心中不断思考到底为何国外的参与者能轻易动手,而台湾的参与者总是拒绝?面对这些可能属于文化差异的现象,束手无策之余,只能硬着头皮以各种激励的言语鼓励工作对象创作。
一部推车的画册是不可能的现实,为了让自己多一点筹码,我开始动手制作可供参考的图片。这些图片来自于旧杂誌上的图,多半是各种主题的图片,有风景、建筑、植物、动物、人物、食物等。旧杂誌的图片大小不一,所以我长期收集尺寸接近的图片,套入照相馆的3×5照片尺寸透明塑胶袋。图像的背面很杂乱,就剪下相同大小的白色纸张贴在背面当衬纸。制作这些图片的手工繁琐,耗时耗力,但应用的时候看到工作对象因为这些图片多少激起创作想法时,让工作多了些成就感。
图像形成视觉刺激的讯息,可能激励创作想法。个体接收讯息之后,刺激过去视觉记忆中的图像,引起具有个人感受意义的连结,进而产出发自内在思维的心像,在创作时投射出与自己最相关的图像。这样的作品具有个人心理意义,使创作能做为心理治疗的主体,释放感受,也能做为心理治疗的工具,带动觉察的经验。 有些参与艺术治疗的工作对象太抗拒画图,或是工作时间太短还没有发展出表达的安全感,甚至与非自愿个案工作时,只要对方不画画,常有种专业无法发挥的感觉。有次遇到一位国中生,非自愿且寡言少语,手边一盒图卡拿出来之后,他好奇的眼神炯炯发光,突然开始投注于言语沟通、想要翻阅图卡内容,翻着翻着开始评论图卡,也开启了沟通的契机,并愿意动手画图。
图卡不但能成为单纯赏心悦目的作品,也可以成为各种象征性的图像,无论象征事件或感受,都能快速聚焦讨论。各式桌游更利用各种主题图像,在游戏规则之下,不知不觉的刺激游戏者学习逻辑、数学、图像观察、反应力、速度、想像力、语言表达等等。以上显示图卡功能多元且充满趣味性,因此发展主题式图卡应用于艺术治疗工作是本书的目标。
本书是我近年应用图卡于艺术治疗工作中的经验分享,期待相关工作者能更方便的应用图卡于专业工作中,并有机会多多交流;也期望普罗大众能欣赏精美的图卡,并试着以图卡玩创作游戏。
第一章 艺术能用于治疗?
艺术作品是潜意识的窗口
透过艺术进行潜意识意识化的探究过程看似神秘,让许多人一开始学习艺术治疗的时候,因好奇而着迷于图像意义的解读。「心理动力具有潜意识透过图像表征化」的科学面貌,带动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画了什么,成为内在世界投射而出的结果。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看见什么,是内在之眼带领看见自己所投射的结果。有的创作者会发现,无论画了什么,心里所思,眼里所见,皆为内在最重要的议题。 有些参与艺术治疗的工作对象太抗拒画图,或是工作时间太短还没有发展出表达的安全感,甚至与非自愿个案工作时,只要对方不画画,常有种专业无法发挥的感觉。有次遇到一位国中生,非自愿且寡言少语,手边一盒图卡拿出来之后,他好奇的眼神炯炯发光,突然开始投注于言语沟通、想要翻阅图卡内容,翻着翻着开始评论图卡,也开启了沟通的契机,并愿意动手画图。
图卡不但能成为单纯赏心悦目的作品,也可以成为各种象征性的图像,无论象征事件或感受,都能快速聚焦讨论。各式桌游更利用各种主题图像,在游戏规则之下,不知不觉的刺激游戏者学习逻辑、数学、图像观察、反应力、速度、想像力、语言表达等等。以上显示图卡功能多元且充满趣味性,因此发展主题式图卡应用于艺术治疗工作是本书的目标。
本书是我近年应用图卡于艺术治疗工作中的经验分享,期待相关工作者能更方便的应用图卡于专业工作中,并有机会多多交流;也期望普罗大众能欣赏精美的图卡,并试着以图卡玩创作游戏。
第一章 艺术能用于治疗?
艺术作品是潜意识的窗口
透过艺术进行潜意识意识化的探究过程看似神秘,让许多人一开始学习艺术治疗的时候,因好奇而着迷于图像意义的解读。「心理动力具有潜意识透过图像表征化」的科学面貌,带动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画了什么,成为内在世界投射而出的结果。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看见什么,是内在之眼带领看见自己所投射的结果。有的创作者会发现,无论画了什么,心里所思,眼里所见,皆为内在最重要的议题。 这是一个治疗师带领探索下的潜意识意识化之过程,需要安全的表达情境,愿意真诚面对潜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并非单纯的由图画表象进行分析解读可达到的。再者,艺术创作本身具有创作者之自主性,无论是非语言表达的主体性、选择表达内容与形式的意识自主性,或是对于图像符号风格之意义的思维主体性。完成作品时赋予意义的过程,只有创作者能做,艺术治疗师则像是个拿着探照灯协助探索的角色。以上,艺术治疗看似美好,若有人不愿意画画,艺术治疗师不就没辙了?纵使书本上写了许多不想画画可能牵涉的个人意义,例如曾经在童年时期被嘲笑画得不好、不像,让成年个案觉得自己画不好而不想画、不敢画。也可能来自于心理防卫,让创作者在还没有足够的表达之安全感时,无法真实呈现潜意识世界。再例如,尚未准备好探索潜意识世界的心灵,得知艺术表达能展现内在世界时,意识想探索,潜意识却加以抗拒。以上情况都有可能以较不具符号意义的抽象几何图形、随笔涂鸦,或是过度修饰的完美写实来表现。
总之,不想画就是不想画,没有创作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创作、害怕被嘲笑、无法接纳自己的作品、内在匮乏只能模仿、过度完美主义画得太好、或抛不开太写实的技巧而无法表达真实自己,以上诸多原因,艺术治疗师必须有能力面对不想创作的工作对象。简单的说,艺术治疗师口袋里必须要有许多激励自发性创作的方法。
自主创作的能力增长自我主体性
能在创作时感受做自己的愉悦感,代表创作是一个心理个体化的成就。当一个独立的个体创作时,除了上述的心智机转之外,个体内在自我的运作,让他有能力将意识想法结合潜意识内容以非语言的象征方式表达出来,成为视觉艺术作品。这个过程重视的是心智能力,而非创作技巧。若是内在自我强度不足,可能呈现自信不足而无法创作,或是内在匮乏没有足以提取作为创作内容之物,或甚至是没有表达的安全感而产生抗拒时,皆可能不想创作。一个人不创作并不影响日常生活,毕竟创作是「陶冶性情」而已,还是可以过日子。然而,就因为艺术是「陶冶性情」,创作的历程与结果,可以让一个从事创作且获得满足的人感受愉悦。应用艺术进行心理工作,便是一个人拥有展现自我的能力与个体化的证明。 艺术治疗师为了让工作对象能开始画画,无不想尽各种方法。
有关画画这件事情,从视觉记忆资料库提取重要感受的视觉影像资料,加上大脑整合过的心像,成为视觉艺术作品的具体化元素。因此,引导一个人成为创作者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回想具有特别感受的视觉经验。
从两三岁幼儿的涂鸦开始,视觉经验能帮助儿童发展出稳定的手眼协调和肌肉控制稳定度,进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为了叙说自己的作品而增进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的儿童有能力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视觉记忆,在图画纸上发展出各种自我样式,形成充满童趣的作品。每个儿童因着个体的独特性,对于生活经验转化成造型表达的能力也具有极大的个别差异,但每个发展的年龄阶段又具有普同性。一般而言,四岁以前较多手眼协调的发展,四岁到七岁追求造型的完形表现,学龄阶段从各种空间样式的探索,展现对于空间的理解,随着年龄增长而理解写实,逐渐发展至写实表现。
图像语言有别于口语表达的方式,每个人能因自己的视觉记忆以及对事物的理解,以非语言表达的方式画出不一样的内容,而这个内容与重要感受相关。若是一个人表达出来的图像语言较单纯,则艺术治疗师可带领再次经验并回溯视觉记忆,增进对真实经验与事物的感受,如此可能可以增进图像语彙的丰富性。
这个方法不是艺术治疗师的专利,艺术教育者为了让工作对象画得更好更丰富,时常使用增进视觉经验的方法,无论是带动工作对象回忆视觉记忆,透过真实影像或丰富的艺术作品之鉴赏以拓展视野,皆能让创作者在增加观赏的视野之后,增进图像表达的能力。
艺术治疗师的工作对象和艺术教育者不同,无论是个别工作或是团体工作,时常得要面对内在状态不稳固且呈现自我概念不足或创作自信低的工作对象。也就是说,面对自陈不会画画的工作对象是常态。艺术教育者通常会设计教案带领学生,以结构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艺术治疗师面对自发性创作的自由表达,得要有技巧的引导工作对象能自由的以自我主体性进行图像表达。 艺术治疗图卡是激励创作的视觉刺激工具
美国拥有艺术治疗服务的机构,有时会准备很多不一样的风景摄影书籍或是各类风格的画册,放在一部行动自如的推车上。当工作对象没有任何创作想法时,他们可以自由翻阅这些充满各类图像的书籍,让图像来引发他们的创作想法。有的机构则收集很多的博物馆艺术品明信片,或是各地风景明信片,由艺术治疗师有创意的装在一个个的大鞋盒里面,供需要的时候拿出来让工作对象翻阅。明信片的好处是不受成册书籍体积的限制,应用上很方便。
很多人在选择翻阅图片的同时,受到图像的吸引而连结起自己的视觉经验,以及经验中的感受,激起动机而开始选用自己喜爱的创作媒材,动手尝试创作。有的人无法把书阖起来,花了整个艺术治疗时段翻阅书籍,这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但艺术治疗师会不定时询问看了图之后的想法,想要参考什么样的图,想怎样表达成为自己要的作品等等。若是有人想要模仿书中的图像,一开始是被允许的,但终极目标还是自发性创作,因为唯有自发性创作才能真正带出内在想像。
无论工作对象是否沉溺于看图而不动手画,一切都会在工作时段之后的督导会议提出讨论。督导的内容包括所选之模仿图像主题的心理动力意义,工作对象如何连结图片与自己的经验,后续如何带领这位创作者脱离模仿并进入自发创作的阶段。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引领工作对象透过创作体验内在自我成长,在应用媒材以及非语言表达的过程,受到支持而达到心理赋能并增进自我概念的历程。 在台湾的文化背景之下,体制内的艺术教育似乎有某些特定而我们不知不觉学到的规则,画得像、画得漂亮、画得有技巧的作品比较容易受到鼓励。因此台湾的艺术治疗师工作时,经常遇到说自己不会画画或没有艺术天份的人,年龄层从学龄前到高龄族群皆然。学龄前的孩子还在图像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揠苗助长的要求画得像,自然就不想画了。学龄孩子如果被要求画得写实,也可能力有未逮而认为自己画不好。青春期孩子自己有个图像表达的批判力,想要画得像、画得好,或是以画面的后设思维处理作品,但他们在意技巧。成年人已经过了绘画发展阶段,大约停在青春期的绘画心智发展,若没有进一步学习技巧和创作方式,可能认为自己应该更进步,或应该画得写实与美丽,只要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会想要动笔。
整个中西艺术史的发展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格,技巧和写实皆非好作品的唯一答案,能否发展自我风格与样式,才是创作世界最重要的事情。然而普罗大众似乎以美与写实作为一般作品的标准,因而怯于动手表现。假若美丽或写实的作品是普遍的价值观,则普罗大众的创作活动在此价值观之下,形成广泛性无法安全表达的情境,多数人可能担心被打成绩或被批判而无法自在的下笔。艺术治疗领域不看技巧,端看有没有能力进行非语言表达,图像引导因此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上述的行动书柜,或是鞋盒作品明信片箱,都是头脑灵活的艺术治疗师为了激励工作对象创作,以视觉方式激励工作对象创作动机而想出来的方法。台湾艺术治疗师的现实工作情境中,多数没有固定办公室存放行动书柜,也没有固定空间摆放一个又一个装着不一样图片的鞋盒。具有主题系列的图卡,在台湾的艺术治疗工作情境中应运而生。这些不一样主题的图卡,不但方便携带,更能在主题图卡的多元内容之下,进一步透过图卡引导工作对象思考图卡带来的个人想法与感受之连结,进而让主题图卡成为引导创作与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工具。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14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