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全网神秘学教程 > 身心灵魔法

与孩子的情绪对焦:做个平和的父母,教出快乐的小孩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全美超人气教养专家、心理学博士萝拉‧马克罕,透过「情绪对焦」拯救无数抓狂父母的育儿指南,繁体中文版隆重上市!

※亲职教养专家孙明仪、何翩翩、《父母的心灵鸡汤》作者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专序推荐。

※详列0-9岁孩童各阶段教养重点提示、常见问题集、图表及经验分享,协助焦虑、忙碌的父母迅速掌握重点,极具参考价值。

★超人气教养专家、心理学博士萝拉‧马克罕,透过「情绪对焦」拯救无数抓狂父母的育儿指南

★美国亚马逊书店「情绪与心理健康」、「解决家庭冲突类」畅销书

父母提升自己的情绪智商  与孩子培养真诚甜蜜的感情

让孩子感受到最好的你  就能培养出高EQ、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吼叫是我们家的遗传,当妈有可能不吼?

每天专心陪孩子玩15分钟,她就会更合作、更有礼、更独立?

让孩子守规矩的祕诀,竟是勇于「不管教」?

萝拉博士根据大脑发展的最新研究与无数谘商经验,提出她的核心教养观:当父母疗癒自己、练出高EQ而非仅发挥忍功、跟孩子培育亲密感情,就能正面地影响孩子,根本不须威胁利诱,孩子自然拥有高EQ,变得自律又成熟。

本书特色

⊙如何与孩子的情绪对焦?三大核心概念:

1.自我调整:孩子都是有样学样。保持冷静,能让大人平和稳定地对待每个人,孩子也是一样。本书提供具体步骤,让你在全面发火连环爆时,三分钟冷静下来,以身作则。

2.培育连结:当孩子感受到与人连结、被人了解,就会感到安全。教养是否有效,仰赖你和孩子之间的连结。透过容易实践的小练习,跟孩子培养出好感情。

3.教导而非控制:从情绪层面切入,不要求「即刻服从的控制」,而是有宽容空间的「教导」,才能教出懂得自律、有自信与韧性、拥有成熟人格的孩子。

⊙做法具体有效:0-9岁孩童全教养×状况题×行动指南,一本立即上手

详列安抚宝宝的方法;如何处理学步儿耍脾气;如何教导难带的孩子;帮助孩子在四岁时发展出受挫容忍度、六岁时懂得手足相处之道、八岁时勇敢面对欺负他的人。

每章结尾提供「行动指南」,协助父母解决每天会遇到的挑战,在演练中创造出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养方式。

诚挚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王浩威/精神科医师.作家

丘彦南/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何翩翩/亲职教育专家,牧村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余琬儒/鱼丸医师.粉专「鱼丸医师的妈妈经」

吴蕙名/亲职讲师.家庭教育讲师.《暴走小孩·淡定父母》作者

孙明仪/社工师.美国婴幼儿心智健康治疗师

黄乙白/谘商心理师.粉专「high妈心理师」

黄柏嘉/谘商心理师

杨俐容/亲职教育专家.台湾芯福里情绪教育推广协会创会理事长

好评推荐

国内外赞誉推荐

「将平和带入家庭,歇止心灵创伤循环、引领幸福成长的指南!」—丘彦南(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儿童精神科主治医师)

「家长担任亲子双人舞中的主导者,只要父母先稳定,自然会让教养更省力。」—吴蕙名(亲职讲师,家庭教育讲师,《暴走小孩‧淡定父母》作者)

「《与孩子的情绪对焦》这本理论与实务兼具的教养好书,告诉我们如何成为『能够与自己平和相处、懂得和孩子情感连结』的父母,从而为孩子的幸福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杨俐容(亲职教育专家,台湾芯福里情绪教育推广协会创会理事长)

「萝拉博士从爸妈该如何安定自己的情绪,如何从疗癒自己的过程中坚定不去伤害孩子的本心开始,再慢慢地谈教养。她以同理疗癒了我们,让身为爸妈的我们愿意去思考自己在教养里那些影响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那些让自己感觉糟糕的时刻……当我们勇敢检视愿意觉察后,我们才能走入与孩子更深刻地连结。」—孙明仪(社工师,美国婴幼儿心智健康治疗师)

「萝拉博士因为有着专业的背景与扎实的现场工作经验,因此提出的见解非常具有参考的价值,她所提供的例子也都相当贴近我们的生活……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她不只是在帮助孩子,更是在帮助家长们看见自己教养上的盲点,重新思索检视教养的历程,这样有深度又实用的好书,值得推荐给每位曾因教养而困惑的大人!—何翩翩(亲职教育专家,牧村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萝拉博士透过心理学的解释,融入脑神经发展的观点,帮助我理解孩子在拳打脚踢时隐藏在心中的受伤情绪……这些以往避之不及的『冲突』,逐渐成为我疏通孩子情绪,引导他们看清盲点的机会。学习到这本书中的新概念和方法后,我可以看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在反应他的心理状态。帮助孩子改善他的心理状态,才是改善行为的治本做法。」—Silvie(妈妈,爱儿学创办人)

「爸妈要让孩子感受到最好的自己,就必须做一些内在的功课,解决内心的冲突,这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没有什么整理内在的动机,会比我们对孩子的爱要来得更为强大的了。萝拉博士提供父母一整套策略,疗癒自己的创伤,加深与真实自我的内在连结,也让我们更容易打造心中想要的深刻亲子连结……拥有快乐的童年永远不嫌晚。」—杰克‧肯菲尔德(《父母的心灵鸡汤》作者)

「萝拉‧马克罕博士提供许多建议,帮助爸妈打造更强健的亲子关系。只要我们依循萝拉博士独特而真诚的建议,的确就能改变世界。」—佩姬‧奥马拉,育儿杂誌及网站(Mothering.com)创办人

「《与孩子的情绪对焦》可以改变你的教养人生。萝拉博士对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与亲职教养分享许多崭新且珍贵的看法。她告诉我们该如何以真诚滋养的方式付出爱与引导,也教父母如何在此过程中不至于精疲力竭。」—派蒂‧威普菲勒,手牵手教养网站(HandinHandParenting.org)创办人

「萝拉博士运用实例来教导,在同理父母之余,提供了宝贵又实用的策略,与孩子建立安全而健康的亲子依附关系。」—丽莎‧帕克与芭芭拉‧尼克森,依附教养国际协会(Attachment Parenting International)创办人,《心之依附》(Attached at the Heart)作者

「萝拉博士提出培育亲子的连结与教导孩子而非控制,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让为人父母的生活产生重大转变。她还解释为何父母须先自我调整,才能进而协助孩子调整,这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读完这本书,就可了解为什么她称自己的方法为『关键启示教养法』。」—劳伦思‧J‧柯恩博士,《游戏力》(Playful Parenting)作者

「萝拉博士的书非常实用,容易操作,而且能根据需要自行变化调整。妳可以泡杯咖啡,找张舒服的椅子,准备接收一位和你同是家长的聪明朋友,给你的最佳建议。」—贾桂林‧葛林,「卓越教养秀」(The Great Parenting Show)主持人

「非常宝贵的资讯……萝拉博士给爸妈鼓励以及实际可行的建议,增强与孩子的连结,并照顾好自己。清楚地让父母看到,他们今天所作所为,会深深影响明天的后果。语调温和,不带批判。对(经常)感到疲惫的父母来说,是非常友善的做法。」—丽莎‧桑柏利,关于宝宝网站(RegardingBaby.org)

「萝拉博士充满同理、智慧、常识、爱与理解的想法,这反映在其仔细考量过的话语、案例与建议上,成就了这本文笔优雅、容易阅读又引人入胜的书籍。在有效管理愤怒的章节,她说:『倾听自己的怒气,而不随之起舞』,我最喜欢的一句则是:『孩子的行为像个孩子,因为他就是个孩子』。这些话让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教养的圣经。谢谢您,萝拉博士。」—苏珊‧奈森牧师,父母教育家与谘商师

「我们全家的动能都产生正向改变,我认为这大部分是萝拉博士与关键启示教养网站的功劳。我想如果称赞您改变了世界,应该不会太过老套吧。」—珍妮佛‧安德森,泥泞的靴子网站(OurMuddyBoots.com)

「我四处搜寻各式各样合理、容易、有效与可行的教养指南。想要找到不会让我产生罪恶感,又能引起共鸣,让我在最需要时能立即想起的方法。我在萝拉博士这里找到了。自从尝试萝拉博士的方法后,我和四岁女儿之间的关系改善了一千倍。她这种传递爱的教导方式,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作为。」—丹妮拉,两岁与四岁女孩的母亲

「照着萝拉博士的建议去做,我儿子现在已经很少闹脾气了。她的建议真的有效,而且让作爸妈的(以及孩子)过得更好。我不会假装自己总是完美,但萝拉博士帮助我学会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儿子。」—碧翠丝,两岁男孩的母亲

「萝拉博士让我改变自己,我从来没想过能做到。她的文章告诉我,要先确实反省自己是怎样的人,这对我反省自己做为父母的角色来说非常重要。」—金柏莉‧艾薇特‧普莱斯,单亲教养网站(TheSingleCrunch.com)

「萝拉博士,我告诉每位认识的人,甚至跟陌生人分享妳的平和育儿法。亲子之间可以避免爆炸性的冲突,妳带着我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亲子间的连结、成就温馨时刻,以及爸妈跟孩子之间真实情绪的分享。谢谢您,为亲子教养带来这么多知识与爱。」—凯莉‧B,两个四岁以下男孩的母亲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萝拉马克罕博士(Dr. Laura Markham)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知名亲子教养专家、亲子教练工作坊带领人,经常受邀担任研讨会主题演讲者,以让参与者感受到温暖的连结,并提供具有研究基础的务实做法而受到大众欢迎。

身为支持亲子关系的领导者,萝拉博士经常接受重要媒体访问,例如《真实简单》杂誌(Real Simple)、《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以及福斯新闻(Fox News)等。她创办了「关键启示教养网站」(AhaParenting.com,网址https://www.ahaparenting.com/),数十万名父母透过订阅电子报,阅读萝拉博士免费提供的文章。登录网站,从婴儿阶段到青少年时期,都可在此获得合适的教养关键启示,也可加入脸书粉丝专页(www.facebook.com/AhaParenting),或关注推特@DrLauraMarkham,追蹤最新的教养研究讯息。

除本书外,萝拉博士另着有《平和的父母,快乐的手足:如何停止争吵,培育一生的朋友》(Peaceful ParentHappy Siblings: How to Stop the Fighting and Raise Friends for Life,书名暂定,即将由心灵工坊出版),并在英语系国家担任过无数家庭的亲子教练,她的着作已经翻译成十种语言。

萝拉博士希望透过支持父母,教养出快乐的孩子;家庭平和后,世界自然变得更好。她目前居住于纽约布鲁克林,运用平和的教养方式培育出两名快乐的青年,身为母亲的她感到十分自豪。

译者简介

徐晓珮

政治大学英语系、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研究所毕。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肄业。工作语言为中英日,热爱英美文学及日本动漫艺能。译有奇幻小说《符印传说》(角川出版)、饭岛奈美《LIFE》系列、《123 人的家》(朱雀出版)、《女性能量疗法》、《你的心就是宇宙》(心灵工坊出版)等书。E-mail: [email protected]

目录

国内外赞誉推荐

[中文版序ㄧ]走入与孩子更深刻地连结—孙明仪

[中文版序二]推荐给每位曾因教养而困惑的大人—何翩翩

[选书源起]一辈子的承诺—Silvie

推荐序—杰克‧坎菲尔德

导论:平和父母的祕诀

第一篇 自我调整

第一章 平和的父母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身为父母的首要责任

打破循环:疗癒自己的伤口

如何管理怒气

如何不对孩子吼叫

孩子崩溃时:自己如何保持冷静

在教养孩子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成长

教养卓越孩子的十原则

第二篇 培育连结

第二章 对平和的父母与快乐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成分

为什么连结是快乐教养的祕诀

孩子成长阶段的亲子连结

●婴儿时期(0-13个月):大脑神经连线●学步儿时期(13-36个月):建立安全依附●学龄前儿童(3-5岁):发展独立性●小学生(6-9岁):青少年时期的基础

亲子连结的基础

●如何更深刻地与孩子连结●如何发现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须修复?●与难带的孩子连结

行动指南

●孩子的情绪银行帐户●「特别时间」为什么这么特别?●让亲子关系强化而亲密的日常习惯●运用连结,早上把孩子送出门●运用连结,让上床睡觉容易些●成为有效聆听者的十种方法●我该怎么让孩子听我说?!●如果孩子就是拒绝沟通●当父母和孩子都陷入负面情绪时

第三篇 教导而非控制

第三章 情绪教导:养育出能自我管理的孩子

为什么需要情绪教导?

孩子成长阶段的情绪智商

●婴儿时期(0-13个月):信任的基石●学步儿时期(13-36个月):无条件的爱●学龄前儿童(3-5岁):同理心●小学生(6-9岁):情绪自我觉察

情绪教导的基础

●孩子如何发展情绪智商●同理心,EQ的基础●孩子的情绪背包●了解愤怒●满足孩子最深层的需求●如何对难带的孩子进行EQ指导

行动指南

●培育孩子情绪智商的七个步骤●在孩子崩溃时进行情绪指导●建立安全感:如果孩子乱发脾气但哭不出来●情绪智商游戏:和孩子一起玩●补充资讯:手足冲突的脚本

第四章 养育出愿意守规矩的孩子:勇于「不管教」

关于管教与惩罚不为人知的黑暗面

孩子成长阶段的引导

●婴儿时期(0-13个月):以同理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学步儿时期(13-36个月):迴避权力争夺●学龄前儿童(3-5岁):学习自我管理●小学生(6-9岁):发展正向习惯

以同理的方式设定界线:基础原则

●找出严格管教与宽容以待之间的有效打击区●教养类型●应该打小孩吗?●父母的吼叫,是另一种打小孩的方式吗?●把暂时隔离法调整为互相陪伴●承担后果的真相●正向教养对难带的孩子有用吗?

行动指南

●如何以同理方式设限●如何帮助会测试界限的孩子●戒除后果承担的教养方式:十二个有效的取代方案●如何在白热化时介入●引导孩子自主使用三R原则:反映、修复、负责任,来修补裂痕●保养维护●如果孩子越线了?●补充资讯:脚本

第五章 养育出充满喜悦与自尊的孩子:精熟教导

什么是精熟教导?

随着孩子成长的精熟能力

●婴儿时期(0-13个月):萌芽的科学家●学步儿时期(13-36个月):我要自己做—建立回应能力●学龄前儿童(3-5岁):透过解决问题自我精熟●小学生(6-9岁):探索的热情

精熟的基础

●鼓励达到精熟程度●孩子如何发展韧性●给予建设性回馈●如何避免直升机式教养●如果孩子无法自然发展达到精熟程度?

行动指南

●创造一个不指责的家庭环境●发展责任心●发展判断力●做功课不哭不闹●信任孩子,以及顺其自然

结语

致谢

延伸阅读

附录:中文参考书目

序言

推荐序

某天早上,隔壁邻居大卫教我很重要的一课。我看到他在教他七岁的儿子凯利,怎么用瓦斯除草机修剪草坪。他示範如何从草坪的另一头把除草机推回来。大卫的太太珍走过来问他一件事。大卫转头过去回答,而凯利就直接把除草机推进草坪旁边的花床,挖出一条大约六十公分宽的小路,完全把花铲平!

大卫一看到惨状,就崩溃了,因为他花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将这些花床栽种成备受邻居称羡的样子。这时他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大,几乎要对可怜的凯利暴怒起来。珍快步走过去,按着大卫的肩膀说:「大卫,拜託要记得……我们养的是孩子,不是花!」

四十几年来,我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激励几十万名想在专业或个人方面有所成就的人,让他们知道自己拥有能力。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目标之一,就是养育出贴心、热情又有成就的孩子,并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能够享受真诚、亲密而愉快的亲子关系。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天在我的工作坊里,会看到许多成人努力地想要疗癒并克服童年创伤的限制。这些人的父母很糟糕吗?其实并不。就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他们的父母是好人,只不过受限于自己的成长背景,常常忘记自己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养花。或者他们从来没学习到如何成为好父母。

我所教导训练的父母,经常用尽办法想打破恶性循环,帮助他们与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崭新的亲子互动关系,但即便我们有这么强烈的意图,却不一定能疗癒旧有伤痕。我们希望成为卓越又平和的父母,可是向前冲的文化氛围与充满压力的时刻,却让我们很难达成目标。有时候我们会困在自己的情绪与压力之中,只要孩子犯了一点点小错,就忍不住大为光火。即便我们可以在发怒的当下,反覆唸诵该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爸妈:「我要多点耐心、给自己少一点的压力、不要吼叫、给孩子更多鼓励与支持……」但几乎所有的家长到最后都会发现,要达成这些目标,其实比想像的还要困难。

成功的父母似乎拥有某些祕诀。他们平和冷静,与孩子以及自己的内在智慧有更深刻的连结。他们不只更有耐心,和孩子在一起时,也更专注和愉快。也正因如此,孩子自然比较守规矩,所以爸妈自己也比较没必要咬紧牙关提醒自己有耐心。如果孩子不小心刬掉院子里的花,这样的父母会记得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教养孩子,而不是花园有多漂亮、多吸引人。

《与孩子的情绪对焦》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教养的祕诀。只要爸妈深入阅读任何一章完整、实用又具启发性的内容,就可以看到萝拉‧马克罕博士告诉我们,可以如何滋养自己的心灵,让孩子感受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疲惫的爸妈。「平和的爸妈可以养育出快乐的孩子」提醒了我们这个深奥但常被忽略的真实。

我认识的爸妈其实都没什么时间读书。然而,本书最棒的地方就是:萝拉博士提供了行动指南,字字珠玑的智慧,只要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读完,不管睡前、车上等待,或是想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好重新面对孩子的时刻。本书提供步骤仔细的蓝图,例如「孩子崩溃时:爸妈自己要如何保持冷静」,以及「运用亲子连结让哄孩子上床睡觉变得容易些」,都能让我们在与孩子角力的当下,迅速吸收消化并运用。

当然,这样的角力不一定局限于父母与孩子之间。角力只是父母心中纠结酝酿后的呈现。爸妈要让孩子感受到最好的自己,就必须做一些内在的功课,解决内心的冲突,这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没有什么整理内在的动机,会比我们对孩子的爱要来得更为强大的了。萝拉博士提供父母一整套策略,疗癒自己的创伤,加深与真实自我的内在连结,也让我们更容易打造心中想要的深刻亲子连结。的确,就像萝拉博士提醒我们的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永远不嫌晚。

你可以把萝拉‧马克罕博士的书放在床头,这就像让天使降落在自己的肩膀,在爸妈耳边呢喃着实用的祕诀。这是每一位爸爸妈妈都需要知道的祕密,好让自己成为更平和、更有效的父母,最后自己也能够更快乐。

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
《父母的心灵鸡汤》与《母亲的心灵鸡汤》共同作者

中文版序1

走入与孩子更深刻地连结

过去十几年的服务里,我每天听爸妈说也听孩子说,常看到为了经济或是为实现自我的爸妈,选择将「育儿」委託出去,或是希望好好教养出孩子却不确定自己何时需介入或鬆手的爸妈。孩子们则在被爸妈排满的忙碌生活中感觉孤单一个人长大;或在爸妈的过多介入下感觉被控制而愤怒排拒。越来越多时候跟家人出外用餐时,会看到其他桌的家庭,各自滑着各自的手机,连三岁孩子也不例外。虽然身体是聚在一起的,却彷彿看到一座座的孤岛,让我感觉有些悲哀,多么希望即使是忙碌,家还是可以充满日常的分享,有彼此安慰,有一起欢喜,在冲突后有歉意,也会有彼此体贴的情感流动在其中。

因此,很高兴萝拉博士这本《与孩子的情绪对焦:做个平和的父母,教出快乐的小孩》在大家的期盼中降临了,因为贯穿这本书的正是「亲子情感的连结」,萝拉博士透过鼓励爸妈检视自己,着重情感连结,运用正向教养来帮助爸妈们从日常互动中培养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正是现代爸妈们所需要的!在不同章节随手捻来都让我们如获至宝,细细咀嚼。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这本书安排的章节顺序,萝拉博士从爸妈该如何安定自己的情绪,如何从疗癒自己的过程中坚定不去伤害孩子的本心开始,再慢慢地谈教养。彷彿藉由这样书写的顺序,她传达了心理层面的理解与疗癒-她理解爸妈们在教养中挫折的可能来源;她以同理疗癒了我们,让身为爸妈的我们愿意去思考自己在教养里那些影响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那些让自己感觉糟糕的时刻。

于是,当我们勇敢检视愿意觉察后,我们才能走入与孩子更深刻地连结。我们才能明白我们如何面对孩子生活上带来的挑战,会成为孩子理解自己被爱的方式。萝拉博士温暖的文字帮助我们明白工作一天,与孩子分离后修复连结的重要性,像是如果孩子一整天在托婴中心都顺利,但看到我们就情绪崩溃的情况,其实只是希望我们可以承接他们压抑了一整天的宝宝自我(想依赖爸妈)。愿意觉察与处理身为爸妈经验到的辛苦与挫折,愿意理解孩子,即使不顺利,还是愿意努力持续地去承接孩子的情绪。那样与孩子「情感地同在」,让孩子可以从爸妈的眼神中,以及爸妈跟他们互动的一举一动里感知到自己是个值得关注的孩子。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部分在于萝拉博士并不用唱高调的方式来鼓吹她的论点,在不同的章节里,她举了许多日常的例子,从婴儿期开始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实例来帮助爸妈理解孩子行为背后可能在表达些什么,来讨论帮助爸妈们理解温柔的引导与正向的带养要如何发生,甚至是教养挑战发生时,爸妈可以承接或回应的说法是什么。

在某个章节,她结语着「永远都是爱的课题,爱绝对不会失败。」我要以每天身为妈妈在亲子关系里的体会说:这个爱的课题,并不是单向,只有爸妈给予孩子的。即使现在我们是为了教养孩子读着这本书,读完书后的尝试调整与每天的互动里,我们同样被自己的给予和孩子的回应影响着,那些强大的循环感受牵引着我们累积出自己的幸福感,感受到付出的值得与爱。不管我们带着什么样的过去走入孩子的生命,我深深觉得这本温柔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幸福爸妈!

孙明仪(社工师,美国婴幼儿心智健康治疗师)

中文版序2

推荐给每位曾因教养而困惑的大人

阅读《与孩子的情绪对焦:做个平和的父母,教出快乐的小孩》一书实在是挺特别的经验,因为书中所提到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养观念,感觉我们应该都懂,也都有在执行,但仔细阅读却发现作者罗拉博士以她多年专业又真实的现场工作经验,挑战了不少我们既定的观念,清楚的点明了其中许多看似微小却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结果的差异,其中最让我省思的是「暂时隔离法」和「承担后果」这两个方式。

「暂时隔离法」当然是比体罚恐吓来的好,但萝拉博士也点出了一些执行时要很小心的部分,在进行的时候孩子是感到孤独、被遗弃的吗?会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坏?会不会引发孩子权力争夺的动机,或因为爸妈与他没有连结,反而削弱了我们对他的同理心呢?总结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关键还是要回到我们有没有和孩子的情感做连结,有没有运用真正的同理心去读懂他的需要呢?

因此作者建议的是「互相陪伴」,她说「在互相陪伴时,我们将孩子的『不当』行为视为对父母的呼救。我们进入状况,重新连结,协助孩子面对驱使他做出这种行为的情绪或需求。」这真是很挑战大人的一个任务,在孩子失控起番时,如果我们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并给予孩子真正的陪伴、尊重,但又没有乱了教养的界限,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啊!

而「承担后果」的部分作者要我们小心的是不要掉入了另一种惩罚,这真是很重要的提醒,如何拿捏之间的分寸,不让孩子开始产生防卫或是引发被忽略的感受,是我们在执行承担后果时要非常注意的,我很喜欢她举的例子,当孩子忘记带便当时,你是怎么回应的?

回应A:「宝贝,不想你挨饿,我当然会帮你送便当去学校。不过麻烦明天要记得带喔。」
回应B:「我没办法放下手边事务,帮你送便当。希望这次的忘记能让你学到教训。」
回应C:「好,我会帮你送去,但这绝对是最后一次。我看要不是你的头长在你脖子上,搞不好你也会忘记带。不要以为每次我都能丢下手边工作帮你解决问题。」

老实说,这三种我都有过类似的回应,看了作者的分析,才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用最好的方式在回应孩子,作者提到回应D才是比较建议的说法。

回应D:「宝贝,你忘记带便当我也很难过,但我今天没办法帮你送。希望你不会挨饿,等你放学回家我会帮你准备点心。」如此一来孩子不会感受到被处罚或责备,但也真实的体验了该有的后果,真是挺不错的教养提醒啊!

书中关于管教这件事,作者也有许多的着墨,情感的连结如同我们所知的,绝对是教养中最重要的不二法门,但无条件的爱却是不简单的事,在我们与孩子的应对中,有多少时刻不小心陷入有条件的爱中呢?像是告诉孩子「你好乖,要好好念书喔!」、「你有帮忙整理家里,所以我晚点带你出去玩」,这些似是而非的话语,很可能无形间传递给孩子,我必须要做些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我必须要听话,爸妈才会爱我,说我是个乖小孩,本书中有许多澄清与实例分享,让我们可以进行反思并开始实作执行。

萝拉博士因为有着专业的背景与扎实的现场工作经验,因此提出的见解非常具有参考的价值,她所提供的例子也都相当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在阅读时还会不小心唸出来想试看看它的效果与感受,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她不只是在帮助孩子,更是在帮助家长们看见自己教养上的盲点,重新思索检视教养的历程,这样有深度又实用的好书,值得推荐给每位曾因教养而困惑的大人!

何翩翩(亲职教育专家,牧村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选书源起

一辈子的承诺

还记得孩子刚进入我们生命时那份感动吗?三公斤左右的重量却是一辈子的承诺。
「我会尽全力来保护你的健康快乐。」

接下来孩子的一颦一笑牵动着我们的心,那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们时注入的全然信任,让我们嚐到为人父母的美好。孩子还不会说话走动的时候,我们想像这段关系会永远如此甜蜜无痕。

直到孩子两岁、三岁、四岁。与我们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却更无法了解对方的想法,每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崩溃的触发点。身心俱疲的我们似乎用尽所有方法,就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听我们的话。

理智断线时我们只想让哭闹停下来,不要继续刺激我们因疲惫而脆弱的神经,而忽略那双哭泣的眼睛中流露信任被破坏时的痛苦。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关系开始变质,我们渐渐把伤害当作常态,称其为教养。

每个小孩都会走过练习控制情绪,遵守生活规则,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学习阶段。在这些必经过程中还做不到完美的时候,被处罚时接受到的讯息是什么?全宇宙我最爱的爸妈想要让我的身体疼痛,自尊受辱,我一定是坏孩子,要照他们的意思才会被爱。

才来到世界不到几年的小小孩,真的需要有这样受伤的经验吗?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我们都愿意为了孩子挡子弹了,一定也可以为了他们学习如何不生气,不处罚!

孩子的行为,其实反应了内在的心理状态

我注意到萝拉・马克罕博士的文章,因为她总是引用最新科学研究来解释一些孩子常见的难搞行为,例如为一点小事生气大哭,或是整天没见都好好的,却在妈妈一出现就崩溃等等。萝拉博士透过心理学的解释,融入脑神经发展的观点,帮助我理解孩子在拳打脚踢时隐藏在心中的受伤情绪。我的两个孩子个性南辕北辙,我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与他们建立连结。萝拉博士以经验累积出许多能帮助我实践正向教养的实在工具,我渐渐熟悉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与孩子相处上会遇到的各种冲突。而这些以往避之不及的「冲突」,逐渐成为我疏通孩子情绪,引导他们看清盲点的机会。必须去面对孩子强烈的情绪时,手上没有合适的工具的话,其实是让人感到心力极度疲惫的事。但是我发现,学习到这本书中的新概念和方法后,我可以看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在反应他的心理状态。(他如果心里感觉糟透了,也绝对无法表现的跟天使一样。)帮助孩子改善他的心理状态,才是改善行为的治本做法。

有一次,我跟四岁半的儿子结束在我们的微型菜园的工作后,要进到家门口之前,儿子突然把大门从我身后大力关上,门撞上我的脚跟,磨破了皮。我大叫一声,一个踉跄,放下手上的东西,手叉腰生气地大叫他的名字,心里想着跟他说过多少次玩门很危险。然后猛然地提醒自己保持冷静,深呼吸,问我自己:「你觉得这么爱你的儿子会故意要伤害你吗?」

他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是一个很生气的表情,眼神兇狠但稚气可爱,还带有一股委屈。让我回想到小时候,被权威的大人不听理由直接处罚时那种感觉。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我刚才大叫一声是因为我的脚很痛。我很生气地大叫你的名字因为我很痛的时候生气了,但是我提醒自己你不是故意的,我马上就不气了。对不起我太兇了。」眼神不兇了,但是委屈增加了。我接着问:「可以抱抱吗?」他想了一下接受了,抱完以后我问他:「你刚刚为什么要用力的把门关起来?」

他一副理所当然的口吻说:「因为你刚刚说院子蚊子很多,我怕你被咬到所以我把门很快关起来嘛。」接着马上说:「妈咪你的脚还很痛吗?对不起。」

当我们放慢脚步,带着好奇心来跟我们的孩子对话,才能窥视到他们单纯美好的心灵。

处理冲突前先对焦,看清楚情绪的来龙去脉

萝拉博士在这本书里提到很多实用的方法,爸妈首要的工作是让自己情绪缓和下来,不要在气头上处理与孩子的冲突。我们冷静下来后才能够看见孩子面对的困境,也才能了解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那样的情绪。这是处理孩子不遵守规矩的最大重点,毕竟脱序行为反应的几乎都是受伤的情绪。爸妈理解为什么孩子的行为让自己生气,到能够看到孩子情绪崩溃的原因,这个过程像是调整了一些视角,顿时让双方的情绪从一团抽象的压力到能够对焦,一看清楚情绪的来龙去脉。当我们理解孩子的情绪如何产生,对孩子的爱很自然的能让我们同理,也知道如何提供孩子需要的帮助。

教养的原意就是教导养育,我们的工作是教导孩子,是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习我们处理事情的方法,而非要孩子因为害怕而服从。练习与孩子的情绪对焦,教养就会变得简单多了!因为孩子的行为反应着他的情绪,而情绪则是反应孩子对人生经验的感受。当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了解他的情绪就能了解他所面临的困境,带领他一起解决。绝大部分小孩的哭闹都事出有因,只是没有办法叙述的清楚,不管是哪种负面情绪反应出来的几乎都是哭泣与生气。按照这本书的建议,能够培养情绪对焦的能力,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不需诉诸哭闹来发洩。情绪被安抚下来的孩子,才能好好理解,让你的教导指引他朝对的方向。

带养孩子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挑战,当我们习惯见招拆招的同时,常会忘了想起我们的孩子是个有深度、想法和见地的独立个体。我们的工作是了解孩子的特性和需求,提供空间和养分,让他能够绽放出最美丽的自己。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却也是最重要的,而爸妈最大的收穫,是在这个养育的过程中和孩子深深的彼此了解,和那些真情流露时双方感受到的温暖。这种亲情留下来的印记会永远刻在孩子心上,赋予他爱的能力,让这种珍贵的亲子关系延续下去。

Silvie(妈妈,爱儿学创办人)

导论

平和父母的祕诀

教养子女是我们这辈子最艰难的课题之一。日常生活的压力让许多父母深感罪恶、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点的时间、少一点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就能够做得更好一点。人类的天生构造其实无法处理现代生活压在我们身上的重担,也因此让我们难以倾听与生俱来的父母本能。我们几乎是被迫在时间的缝隙中教养子女,因为必须先应付工作、通勤与家务等责任。不仅如此,现今的文化侵蚀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他们从父母身边抢走。

但还是有些父母不需经历千辛万苦,就能教养出优秀的子女。这些父母感觉上很安稳地认同自己做为父母的身分,孩子的发展也健康茁壮。他们有什么祕诀?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的孩子长成卓越杰出的青少年与大人?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些祕诀,并运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那会怎么样?

可以的。这些父母的确拥有祕诀。事实上,他们的思考模式完全不同于一般。他们对孩子的说话方式不一般,对自己的说话方式也不一般。他们是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教养这整件事。也许可以说,这些父母得到了天启。某个关键时刻改变了他们教养孩子的方式。这样的改变会全面地影响我们看待与回应自己孩子的方法。在此可以浓缩成三大核心概念。听来艰涩,但对每一位父母来说,其实都易学可行。

Box ——————————

三大核心概念

1. 自我调整
大多数的父母会认为,只要小孩「乖」,我们就能保持身为父母的理智。事实上,管理自身的情绪与行为,才能让我们成为平和的父母。总之,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孩子,也无法控制人生如何出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养并不是关于我们的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关于我们如何回应。老实说,所谓的教养,大部分并不是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而是作用在父母自身。当风暴形成时,父母的反应可以平抚状况,也可能引发大海啸。保持足够的平静,有条理地应对所有幼稚的行为,以及背后翻滚的情绪,如果在我们被惹怒时,用反映取代反应,就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平衡,知道该重新导回正轨。内在的成长是最困难的工作,但可以让我们不会产生无谓的忧虑,成为稳定平和的父母。

这里的关键启示在于,如果成人平和稳定,对小孩产生的影响,会比大吼大叫来得有效。我们对于自身情绪的掌控,也就是保持冷静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以平和、有礼与负责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包括小朋友。这样被对待的孩子,也就能够发展出稳定、有礼与负责的情绪。本书第一篇会教导一些方法,让你在被孩子全面惹恼连环爆时,还能控管自己的情绪。

2. 培育连结
当孩子感受到与人连结、被人了解,就会增长茁壮。教养是否有效,端赖你和孩子之间的连结。没有连结,我们对孩子就不具影响力(「我小孩不听话!」),而教养就成了一项让人精疲力竭又无人感谢的工作。孩子必须感受到自己与父母之间深刻的连结,不然他们无法完全安心,大脑也不能好好控制情绪并听从父母的教导。因此,重视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不只更开心,也更容易教养。准备好要听关键启示了吗?这种让人心融化的爱的连结,就是让亲子教养重获欢乐的祕诀。本书的第二篇会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加强自己与孩子的连结,让亲子关系更为甜蜜融洽。

3. 教导而非控制
小朋友和大人一样,会反抗权力与控制。幸运的是,只要孩子能够尊重父母,感觉到与父母的连结,我们就能够影响他们。透过教导而不是要求即刻服从的控制,便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行为,并发展出成熟的人格。关心孩子的父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对于自己孩子的形塑,都可能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他们会「从情绪层面去教导」,让孩子的情绪智商得以发展,因为情绪智商是感情控管与智慧抉择的重要关键。这些父母会带着同理心去约束孩子,而非一味惩罚──包括最轻微的隔离与后果承担,来教导孩子自律,而不只是强迫孩子服从。他们拥有坚定的核心价值,对于互相尊重的关系或家庭时间不会妥协,但也不会斤斤计较、吹毛求疵。这样的关系才能造就比较平和的父母与比较快乐的孩子。这里的关键启示在于,採用教导的方式,事实上会比所谓的传统教养来得有效,因为前者怀抱远程目标,希望养育出快乐负责的成人,而后者设定的是中程目标,想要制造出自我约束、听话合作的孩子。本书的第三篇会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孩子。

——————————

本书与其他教养书籍不同之处

大部分的教养书籍着重于改变孩子的行为。没错,本书会教你如何支持你的孩子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但我们会从三大核心概念的角度出发:自我调整、培育连结,与教导而非控制。这三大概念纵贯全书,也分别是本书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三篇的主轴。父母必须先学会掌控自己的触发点与情绪,才能有效教导并与孩子连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运用一些提示让自我能调节稳定,回到平衡的状态,避免对孩子造成干涉。因为连结是平和教养的核心,本书会一直强调与孩子保持深刻的连结,不管是在早上要把孩子快点弄出门,或是阻止他们欺负手足。

第三篇,也是本书篇幅最长的部分:教导而非控制,才是着重在孩子的部分。但不是教你怎么用惩罚或贿赂去控制与操控孩子的行为,而是提供一个按部就班的蓝图,来教导孩子如何支持自己,同时在短程与远程发展上,造就一个更有自信、韧性、自律,而且具有情绪智商的人。重点会放在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互动,包括了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会用单独的一章来完整解说。以下是各章简介:

●情绪教导。孩子的大脑就和他们的身体一样,都还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大脑的理智中心还没有学会调整强烈的情绪起伏。不管我们是否觉察到这点,父母其实随时都在给予孩子关于感受的讯息,像是告知潜伏的危险,或只是单纯出于人性反应。本书会提供实际可行的技巧来教导孩子,如何将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管理得更好。

●爱的指引。在这个广大而复杂的世界中,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引。不幸的是,我们自身的童年经验与所处文化,都告诉父母要用惩罚、强迫与控制来引导。本书摒弃威胁(数「一、二、三」)与操控,直接探讨孩子行为的根源,也就是行为背后的情绪。本书会帮助父母表达出这些感觉,同时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商,让孩子能够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自律的第一步。如果你在寻找更为正面的教导方式,想要让孩子自己愿意守规矩,可以读读这个章节。

●支持鼓励。好奇是孩子的本性,但我们太常去破坏他们学习的兴趣。累积了本书前面的内容,包括连结、情绪教导与正面指引,最后一章则提供一些技巧来保护孩子好奇的本性,支持孩子萌芽的热情,并鼓励孩子发展在人生中获得成功所需的自信与韧性。

本书在处理这些面向时,都是以三大核心概念来转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每个互动。我们会在每一章中分别介绍一些实质上具体可行的方法,告诉你如何在孩子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进行三大核心概念的日常运用。从阅读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会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到,为什么我们安抚宝宝的方法,还有怎么处理学步儿耍脾气,能够帮助他在四岁时发展出受挫容忍度,六岁时懂得手足相处之道,或是八岁时勇敢面对欺负他的孩子。虽然本书只讲到孩子九岁,但你会学习到如何避免带出一个会在十二岁气沖沖跑出家门,或是在十五岁尝试毒品的孩子。每一章的结尾都会提供一份行动指南,这些具体的方法与计画能够帮助你解决教养子女每天会遇见的挑战。希望大家能够去实验、演练,并修改成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

每一章都会运用相同的三大核心概念,帮助你在身为父母的角色上获得更多平和、自信与喜乐。这不容易,但你会得到回报。随着吼叫越来越少,连结越来越多,孩子会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合作。不过更重要的是,你会看到孩子的成长,成为一个快乐、自信与自律的人。好消息是,这种教养方式其实比较轻鬆。吼叫、威胁与惩罚会毁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平和的父母觉得保持平静与耐心要容易多了。为什么?因为这种教养方式创造出更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比较愿意守规矩,父母也更享受和孩子在一起。平和的父母的确有办法让教养充满乐趣。

内容连载

第一章  平和的父母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俗语说:养育孩子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工作。但为什么会这么困难?每次我问台下观众这个问题,父母们通常会说出两个理由:一、因为风险很高;二、因为没有明确的答案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才对。

其中一个答案是对的,另一个答案则不怎么对。风险当然很高。但我们的确知道很多方式可以养育出快乐、负责、贴心、自律又情绪健康的孩子。许多深具价值的研究都在探讨这最重要的课题,而且研究结果非常合情合理,相信各位父母知道了一定很开心。许多研究均指出,用温暖、尊重的同理态度,回应个别孩子独特的需求,限制範围但全心支持,有计画、有结构地教导孩子的情绪,便能造就卓越的孩子。合情合理,但很困难。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困难的部分在于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触发点,才能在某些时候实现这种理想的状况。

儘管不同的孩子会带来不同的挑战,如果想要成功地教养孩子,父母也必须对自己下功夫。触发亲子之间权力争夺的愤怒与焦虑,并非由孩子引起,而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恐惧与怀疑。自身的童年经验,自身的早期创伤,不管是大是小,都构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这些部分会在我们烦躁时接管一切。因此,如果心中升起了愤怒或恐惧,就要知道这几乎总是某件小时候发生的坏事造成我们的反应。孩子总是有办法触发我们童年时经历过的不快乐。想维持身为父母的平和理智,唯一的方法就是随时注意不要让过去的感受引发新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最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就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在工作。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快乐的人,人际顺遂、恋爱亨通。如果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童年的人际关系,帮助自己成长,就可以提供给孩子—你一定可以提供给自己的孩子的—稳固的连结,成为未来人生中忠诚关系的基础。孩子的未来我们无法控制,但却能够尽量让他懂得和会好好对待自己的人做朋友,帮助他找到人生中深刻的意义。

我们也希望教养出可以管控自己行为的孩子,不只是因为这样比较好相处,也因为这是身为父母的责任。我们同样知道如何教养出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稳定自己情绪的同时,孩子也学习到如何稳定他们的情绪,进而能够规範自己的行为。当然前提是亲子之间的连结要够强,让他们愿意这么做。
“>

最后,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成功。不见得是达到现在社会所谓的成就,获得现代社会肯定的回报,而是能够持续不断地探索、磨练、发挥他们独特的天赋。我们也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做到这点。绝大部分的状况是要控制父母自身的焦虑,让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自由去探索,培养出自信与韧性。

有些孩子天生脾气就比较差。面对这样的孩子,身为父母的内在工作就更加重要。但不管孩子的本性如何,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会形塑他的人格与能力,对他的人生造成绝大的影响。孩子会让我们欢喜又痛苦,惊叹又恼怒。真的,你的孩子会在意外的情况下让你获得成长。如果能够觉察到自己被激怒,在动手之前让自己回复平衡状态,如果能够安抚自己的焦虑,如果能够反思自己的过往经验并与之和解,就能够教养出在各个方面都能成功、愉悦而情绪健康的孩子。而你就变成了平和的父母,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身为父母的首要责任

正念:让情绪浮现而过,但不随之起舞。
--科学医药记者班尼迪克‧凯利(Benedict Carey)

正念:不要打人巴掌。
--知名静心导师雪伦‧萨尔斯贝(Sharon Salzberg),引用自一名11岁孩子

你的孩子的确就是会像个孩子一样,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的优先顺序与你不同,也无法控管自己的情绪或行为。幼稚的行为绝对会不时出现,惹得你大发雷霆。问题在于这时候我们也开始变得像个孩子一样。如果希望孩子从中学习怎么做的话,有人必须表现得像个成年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正念,也就是觉察自己的情绪,让情绪过去而不随之起舞,这样就是在导正自己的情绪管理,而孩子则可以透过我们的行为从中学习。

航空公司告诉我们,遇到紧急状况时,要先帮自己戴上氧气面罩,这是有理由的。小孩拉不到那些面罩,想要正确使用也可能需要人帮忙。如果我们自己先倒了,孩子救不了我们,也无法自救。所以即使我们愿意牺牲自己拯救孩子,先戴上面罩是我们的责任。

孩子也无法自己控管愤怒的情绪。他们不知道该怎么从烦乱的嫉妒中走出来,所以忍不住想痛揍妹妹。他们需要我们的协助,处理父母可能不爱自己的恐惧,因为他们有时候就是表现得不够好。孩子知道如果自己够好,就不会想打妹妹,或是偷吃糖果,或是赖在地上尖叫。但他们就是没办法,不管多努力尝试都没用。(这就像大人也会忍不住多吃一块蛋糕。)

就和戴氧气面罩的状况一样,协助孩子处理情绪是你的工作,这样他的行为也会因此改善。不幸的是,如果你的压力过大、精疲力竭,或是弹尽援绝,就会像在飞机上昏倒一样,无法给予孩子任何具有建设性的协助。

这就是为什么教养的第一要务,是对自身的内在状态保持正念。正念的相反就是「发脾气」。别搞错我的意思,正念不代表你不能感到生气。保持正念,是去觉察自己的感觉,但不随之起舞。愤怒是在任何关系里都会产生的情绪,但是放任自己生气,不管是用言语或行为,都会让我们的教养打折扣。

情绪的用处,就像仪表板上的指示灯一样。如果看到车子的仪表板闪了红灯,我们不会装作没看到,或是扯掉红灯的电线,对吧?我们会检查这个讯号,然后进行处理,譬如开去保养厂换机油。人类情绪的挑战,在于我们常常在产生感觉时不知道怎么处理,通常会本能地用以下三种方法回应所有「负面」的情绪(也就是心理层面闪了一整天的红灯):战斗、逃跑、僵住不动。

这三种策略可以应用在大部分的紧急状态。但教养,虽然会有恐惧的状况,通常不会是紧急状态。在教养与日常生活中,多半时候对于烦躁情绪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去反映,而不是反应。换言之,在被激怒时,先停下来。

我们一定会有被战斗或逃跑荷尔蒙绑架的时候,但如果能训练自己觉察到什么时候就要爆炸,便有机会让自己回到稳定的状态。内在的平和会让我们的行为充满智慧与爱。

但如果就是做不到呢?要是孩子的行为让我们快要疯掉,所有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都不管用时,该怎么办?

打破循环:疗癒自己的伤口

如果无法反思与反映,就常常会重蹈覆辙……研究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去处理并理解这些经验,孩子和我们之间的依附关系,会受到我们童年经验的影响。
--精神医学临床教授丹尼尔‧席格(Dan Siegel)

知名心理学家温尼考特(D.W. Winnicott)对于父母与孩子进行了许多精准的观察。我最喜欢的一项是:孩子不需要父母完美无缺。父母须做的只是避免伤害孩子,并给予父母原本就应该做到的「一般的付出」。

不幸的是,事情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首先,付出没有什么所谓的一般。父母认知到的付出,是半夜两点抱着一个不停尖叫的中耳炎宝宝,在家里来来回回走来走去。付出是在工作了一整天后,勉强自己到厨房帮孩子准备晚餐,但心里真正的希望是缩在沙发上放空。付出是在寒冷的夜里脱下外套,盖到在车子后座熟睡的孩子身上。这种一般的付出其实是一种浓烈的爱,让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父母义无反顾地横挡在危险与孩子之间,不管面对的是掉下来的玻璃,还是攻打过来的敌军。

但即使我们表达了付出的意愿,将孩子摆在第一,要成为「够好」的父母依旧不容易。即使是为了子女牺牲奉献的父母,也常常在不经意之中伤害或烙印了孩子。这其中包含了深爱子女,愿意在必要时候悲壮地捨弃一切、自我牺牲的父母。为什么我们的意图与行为之间有着鸿沟?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绝对不会有意识地伤害孩子,但就像所有的人际关系一样,大多数的教养行为是出于我们的意识觉察之外。

真相是,我们所有人实际上都受过童年创伤,如果不去疗癒处理,这些伤口会阻碍我们用内心真正希望的方式去教养孩子。如果小时候曾经在某方面受过伤害,这个部分会让你在成为父母之后变成悲伤的源头,然后同样去伤害你的孩子。

我们可以想到各式各样的例子:无意识地将自己父亲批判子女的那一套,用在自己儿子身上的爸爸;因为忍受不了孩子对自己生气,而无法对子女行为设限的妈妈,最后教养出自我中心、毫无耐性的小孩;怀疑自己无法对宝宝产生兴趣(爱孩子),而过度投入于长时间工作的父母。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重点就是有意识地去检查自己的伤疤,有些可能还好,有些比较严重,这样才不会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造成新的伤口。

好消息是,父母这个身分给了我们一张地图去找到这些疤痕,也给了我们机会去深入挖掘并疗癒自己。孩子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指出我们受伤的地方,引发我们的恐惧与愤怒。孩子比任何伟大的静心导师或治疗师都厉害,让我们拥有最佳成长与疗癒的机会。许多父母会说爱孩子转化了他们:让他们变得更有耐心、更具同理心,也更无私。我们对于形塑自己早期心理发展的课题总是特别敏感,但在疗癒这些旧伤之后,我们的行为就不再受这些创伤影响,同时发现这些疤痕会提醒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变成更好的父母。

那么,该如何疗癒自己的童年创伤,变成你想让孩子拥有的那种父母呢?

●有意识地教养。如果我们多加留意,就会发现孩子会在什么时候惹怒我们。不是说孩子的行为不像个孩子,他们永远都是孩子。在这样的年龄是正常的。但对某些父母来说很困扰的状况,另一些父母则是可以用冷静、温暖和幽默的态度应对,让孩子想要守规矩。我们被「激怒」的时候,就是被某些需要疗癒的事情绊倒了。真的。只要孩子激怒了你,就是在提醒你看看自己小时候那个没有处理完毕的课题。

●打破循环,启动内在的暂停键。你不须在孩子身上重演历史,就算已经走错了路,现在就停下来。深呼吸,按下暂停键,告诉自己除非现在选择走另一条路,不然就会发生糟糕的状况。闭上嘴巴,就算话已经讲了一半。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你正在形塑良好的怒气管理机制。真的发起脾气来,才要觉得不好意思。

●了解情绪如何运作。愤怒这个讯息,是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行不通。问题在于愤怒也是一种对自己没有帮助的生理状态,会让我们无法找出最好的解决方式。当陷入让我们「生气」的化学反应时,就会做出与说出一些平常绝对不会想做与说的事。身体和情绪处于战斗或逃跑模式下,孩子就会看起来像敌人。吸口气,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做决定或动作。

●对自己的「故事」按下重置键。如果你的童年很痛苦,其实无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童年让我们背负着的东西,也就是「故事」。透过反映与感受那种痛苦,还有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做到。如果你的父亲抛弃了家庭,而你因此认为自己不够好,那么现在应该要修正这种想法,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你已经做得够多,父亲的离开不是因为你的缘故。如果你的母亲打了你,而你因此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那么比较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其实你的母亲非常害怕,所以打了世界上最善良、最可爱的孩子。你和其他小孩一样,用自己仅知的方式寻求爱与注意。接受并重新书写自己的故事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解放。这也是唯一的方法,让你成为希望孩子获得的平和父母。

●纾压。在我们精疲力竭时,会更无法变成我们想要成为的父母。培养一些习惯,帮助自己纾压:固定的运动、瑜伽、热水澡、静心冥想。找不到时间吗?全家一起做吧。放音乐一起跳舞,出去散步。週五晚上唸故事给孩子听,让他们早早上床,换来一个安静放鬆的晚上,好好补眠。将放慢速度摆在第一顺位,就可以找出时间来。

●在处理旧课题时寻求支持。每一位父母都需要支持,并得到机会聊聊自己艰难的教养工作。有时候我们可以轻鬆地和朋友或亲人吐露。有时候较为正式的「倾听伙伴」关系会成为我们的救生筏,像是威普菲勒(Patty Wipfler)创办的「手牵手教养」(Hand in Hand Parenting),就提供了家长互相倾听支持的机会。你也许会想加入某个教养支持团体或社群。如果觉得卡住了,寻求谘商师的协助,让自己的生活能够较为平顺快乐地继续向前。求助并不可耻;伤害了孩子的身体或心理因而失职才可耻。如果觉得自己需要协助,不要迟疑,现在就说出来。

没有完美的父母,因为人类本来就不完美。不管我们怎么修复自己,总是会有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时候。但只要有所觉察,按下内在的暂停按钮,处理自己的压力,就会变得较为平和。这样也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快乐。

温尼考特说得对,孩子不须我们完美无缺。他们需要的是愿意成长修复的父母,并在心肠想要硬起来时,懂得开放柔软下来。

第四章  养育出愿意守规矩的孩子:勇于「不管教」
应该打小孩吗?

我深爱我的母亲,但也很怕她。一直到她两年前过世(我现在四十几岁),我都还怕自己说错话,或是「惹麻烦」,我害怕她的程度就跟爱她的程度一样多。我发誓要让孩子尊重但不怕我,我想我成功了,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鼓励,提醒要我们全心全意地爱孩子,不要用恐惧与担心教养。
--亚兰娜,两个孩子的母亲

我听过很多成人说,他们很难原谅爸妈说:「我是为你好才打你」。但是在美国,许多父母还是会体罚小孩。二○○七年的调查发现,仍有85%的青少年说,他们曾经在人生的某些时候,被父母打或揍。

如果你的父母是以打骂来管教孩子,也许你就会说服自己向他们的行为妥协,甚至认为「不受教」的孩子只能用这种方法处理。我常听到有人说:「小时候我常被打,但长大以后我也活得好好的啊。」或「小时候被打,是我活该。」我们很难相信,爱我们的人会故意伤害我们,因此觉得需要为他们的行为找藉口。但压抑这样的痛苦只会让我们更有可能去体罚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愿意深入自己的内心,真正再去感受小时候被打的痛苦,就绝对不愿把这样的痛苦加诸在孩子身上。即使我们再怎么压抑否认,这样的痛苦也没有在童年就结束。成千上百份研究报告显示,童年遭受的肢体惩罚,与成人的负面行为相关,即使成人认为体罚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小孩只要被打过几次,成年后出现忧郁症状的可能性就越高。显而易见的是,大部分所谓「被打也活得好好的」的那群人,如果以前没有被打,应该会活得更健康。我想在现今文化中,焦虑跟忧郁变得如此广泛,,是因为有许多人是在父母的体罚下长大的。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1026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