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垂直专业教程
简介 Intro
《亦师亦友亦敌: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 王柯
近代的中日关系史,是一部充满冲撞、纠结和厮杀的历史。日本对华侵略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许多中国人至今仍视日本为「中华民族」不共戴天的仇敌。然而,王柯教授在本书中以宏观视野,观察到一幅远比这复杂的图景:对近代中国来说,日本事实上扮演了亦师、亦友、亦敌的三重角色。
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通过日本学习到建设国家的方法,就是民族主义。此后,两国领导人因应立场和利益的变化,随时调用民族主义作为工具,在敌人、朋友之间变换角色;在缺乏统治正当性的时候,也乐于利用民族主义思想,来强化人民的集体意识。读者可以从《亦师亦友亦敌》所提供的个案及线索,以多样化的角度和层面,审视两国民族主义带来的问题。
以2015 年问世之《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民族国家」、「边疆」与历史认识》为基础,本书经重新校订并新增五篇文章,主题包括「民族西来说」思潮、「血缘民族论」话语、俄国十月革命思想的影响、夹缝中的日本华侨的身份认同、日本帝国主义下的「伊斯兰共同体」构想等。王柯教授继续深研第一手历史文献及新近研究,条分缕析,更进一步探讨近代日本和中国先后醖酿民族主义,以及互相交手的来龙去脉。
-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于中国兼有朋友、老师和敌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应当格外重视日本的影响。他特别强调,近代日本「单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给兼有满蒙回藏汉苗多民族的中国从传统帝国到现代国家转型,带来了种种启示、问题和麻烦,反过来也影响了日本对中国的政策、理解和观感。作者在日本学界多年,对近代日本历史和文献非常熟悉,这一观察角度十分重要,有关国家、边疆和民族问题的讨论,也相当有启迪意义。──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
-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强国,关系阴晴不定,近年更因为领土主权争议闹得不可开交,对立意味浓烈。虽然中日在战略关系上屡有竞争,但两者世界观及民族主义原来拥有极大渊源。近代中国向明治日本求师复制改革经验,不但引进现代科技,而且从中模仿「单一民族国家」思想,改变中国的「边疆」意识、影响国家建设过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续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讨两国民族主义观的发展及其影响,是当代东亚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沈旭晖(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亦师亦友亦敌:民族主义与近代中日关系;王柯;
截图预览 Screenshot Preview
读者评论 Readers\’ Comments
很有启发 再次认识到两国近代民族主义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以及民族国家建构的相似性 从历史的维度也发现了当下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源肇因 不过终章中作者针对两国关系开出的药方只能说差强人意 解铃还须系铃人 历史性的问题终究还是得回到历史中去解决
如果一个政权一直将沉澱在被害者历史意识中的民族主义悲情记忆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这个国家就无法摆脱历史的阴影,换言之,就等于自已选择停留在前近代的世界中。因此,如何尽快走出被害者的悲情记忆,是zg人不能不理性考虑的问题。 。。。。。。 历史不能被忘却,但是历史最终都是要被原谅的。更加重要的是,彻底谢绝民族主义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再重复那段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
读完后才明白中日之间关于民族主义叙述的混淆。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日本汉字的词语,被留日中国学生误用。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指ethnic group,而日本是指nation building。是指单一的国族而非少数民族。还有日本当局全力支持革命党反清很有意思,出钱又出力。如果说prc是苏联人手把手扶持创立的,那roc就完全是日本人扶持创立的了。我觉得看完后更可以拿中苏和中日进行再对比,肯定会更加有意思。最后作者的结论很有人文主义关怀,民族主义就是地球的毒癌
民族主义变为个人情绪释放和政客角逐的资本。
材料丰富,对民族主义这说法比较感兴趣,每一章的结语很不错,正文材料较多,有个结语帮忙总结,略为读起轻松一些,关于社会边缘人更容易被激发民族主义,他们在精神上想进入社会的核心,可以多来点证据,虽然我感觉是这样,但不够
内容非常扎实,说在落脚点实际上还是中国的边疆认同和民族认同,以及20世纪各种争议论题的根本来源
作者 Author
王柯
日本东京大学学术博士,神户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专着包括《中日关系的盘旋与「民族国家」之轭》(2015)、《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2014)、《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1930年代至1940年代》(2013,本社出版)、《走向「天下」》(2007)、《民族与国家》(《민족과국가》,2007)、《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与「民族」》(2006)、《多民族国家中国》(2005)、《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2001)、《「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研究:中国的伊斯兰与民族问题》(1995,获日本第十八届三得利学术奖),另有多部编着、合着与论文等,分别于香港、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南韩等地区出版。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yixuekecheng/155471.html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yixuekecheng/15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