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月亮的月的偏旁部首,月亮的月的部首是什么意思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月亮的月的部首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今天刺梨占星网(nayona.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2、月的部首是什么?
月亮的月的部首是什么意思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李兰芳
11月8日晚,全国各地的人们仰望夜空,翘首以盼,等待着一场天文奇观。大地余晖未尽,空中便已升起一轮皎月。蟹壳青的天,也渐渐晕染出了酡红,预示着一场美丽邂逅——月全食掩天王星。这是月球运行到地影中,又遮住天王星的天文现xiàng,民间称为“红月掩天王”。此番红月奇观,全国各地几乎均能见到。但如果错过,人类将再等两千年。
李白曾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yuè曾经照古人”,那回望千年以前,月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人们又在想什么?
城市副中心拍摄的月食与燃灯佛舍利塔。本报记者白继开摄
蟾蜍的食物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开始详细观察和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化,用以指导人间行事。当日月突然失光,人们总是感到担心与害怕,认为一定是什么东西“吃掉”了。有说是天狗,有说是蟾蜍。但“天狗食月”的说法,其实来源于印度佛教,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古人更普遍地坚守“蟾蜍吞月”的认识。
李白除了告诉人们月亮永恒不变的哲理外,还细致描绘了唐时的月食奇观。其《古风》(其二)曰: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螮(dì)蝀(dōng)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bù实,天霜下严威。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唐天宝三年(744年)以后,李白离开长安,写下了这首诗。他先追忆了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月食。据《旧唐书》载,开元十二年秋七月壬申(724nián七月十五)发生了月食,不久皇后王氏被唐玄宗废黜为庶人。月食而皇后废这件事,也成为了盛唐人深刻的集体记忆。在那个月圆之夜,人们仿佛看到蟾蜍正逼近月宫瑶台,将圆月一吞而尽。紧接着,圆光金魄,瞬时消隐,紫微星中,白虹蔽日。而此时人间,也重云紧锁,阴雨绵绵,阴森恐怖。为什么蟾蜍食月这样的天象,会让人们感到如此恐怖呢?那萧萧长门,告知了李bái一切。昔日阿娇皇后被汉武帝冷落,长门宫殿便欢笑不再。因武惠妃进谗而被废的王皇后也遭受着同样的痛苦。而今,李白自己也被天子遣出,命运与她们又何尝不同?奸佞当道,忠良见疏,潇洒不羁的李白也不禁终夕沉叹,忧时伤己,泪落沾襟。
明 金琮 书 杜堇 画《古贤诗意图卷》之李白《把酒问月》
也许有人会追问,为何中国古人存在蟾蜍食月的观念?月中蟾蜍又从何而来?《后汉书·天文志》告诉世人,月中蟾蜍不是别人,正是传说中美丽的嫦娥。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之药,妻子嫦娥却在晦暗茫莽之中窃而奔月,从此“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娇美,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月中蟾蜍的化身呢?从儒家观念来看,嫦娥窃药而奔之举有失于私德,因此背上了化蟾污名,也被妖化为蚀月的“月精”“蛤蟆精”,成为了奸佞、女宠、凶灾的象征。但中国古代士人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到了宋代,一批士大夫对月食的认识已远在唐人之上。他们从根本上抛弃了嫦娥化蟾de整套神话故事,比如苏轼就直言“妄云桂兔蟆,俗说皆可屏”。南宋洪迈也持与苏轼相似的看法,认为“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从自然的角度解释了月中之桂蟾。能认识到月球暗面是一种影子,不得不说是认知上的巨大进步。
陕西秦墓中的青铜蟾蜍,背部有类似月亮的圆形图案
徒劳的救月
人类认知的进步,很难消除lái自集体记忆带来的阻碍。当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不断地演绎、宣扬日月交蚀的凶相,人们还是普遍感到害怕。这种集体性的恐惧,也让民间自发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挽救即将到来的天灾人祸,盛行救护之俗。
那怎么救月ne?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人最常见的方式是敲锣伐鼓,摧扉击柝,奔走喊呼,以赶吓月中之蟾。也有人拉弓挽箭,射向天月,以期彻底斩妖除魔。而在宋代诗文笔记中,相关的救月习俗则更多。比如梅尧臣《月蚀(食)》诗云:
有婢上堂来,白我事可惊。
天如青玻璃,月若黑水精。
时当十分圆,只见一寸明。
主妇煎饼去,小儿敲镜声。
此虽浅近意,乃重补救情。
夜深桂兔出,众星随西倾。
这首诗生动地记录了诗人家中的一次救月活动。这次月食是婢女首先发现的,她的惊愕引来了大家一阵惊慌。在这种惊慌中,素来爱赏月的梅尧臣这次并没有获得很好的视觉感受。青玻璃一样的天色,黑水精(晶)一样的月体,给人一种坚硬、清冷、晦暗之感。而从“十分”到“一寸”,也暗示此次月食近乎全蚀,与平常所见很不一般。所以,妻儿煎饼敲镜,纷纷救月——希望蟾蜍能来吃祭食而吐出圆月,镜月之间的神秘联系能吓走蟾蜍。
当然,从现代来看,古dài救月之俗都是基于弗雷泽《金枝》所谓“接触律”与“相似律”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巫术,并不能阻碍地球按zhào既有运行轨道,继续向月球投去山河之影,也不能阻碍天体失衡带来的人间变化。难能可贵的是,梅尧臣也深知煎饼敲镜这种救月活动实属“浅近意”,非常徒劳。待食结束,苍穹之上仍将明月皎皎,众星随倾。但他认为,这种徒劳的活动仍不失重要价值——传达了人们对天地平衡、人间无事的殷重企盼。
在古代所有救月活动中,有一个人被历史深刻地铭记了,那就是中唐诗人玉川子卢仝。正如李白暗示的那样,唐朝在玄宗以后便走向了黯淡,先后发生安史之乱、甘露之变的人间灾祸。因此,卢仝长达1600余字的《月蚀(食)诗》感愤不已,“人养虎,被虎啮;天媚蟆,被蟆瞎”等句尖锐地批评了宦官等宵小之辈对朝纲的破坏。所幸是,近月的黑暗之中似有挥剑戟者,最终妖蟆独诛,月魄重圆,天地仍是一片光明。也正因为人们普遍向往这种光明,卢仝虽然诗风怪诞,但在后人眼中却是一名刚正英雄。苏轼就称赞说:“玉chuān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在古人看来,无论是像卢仝这样呕心沥血地裁诗救月,还是普通百姓的煎饼敲镜,都不完全徒劳。而在朝中,每当月食发生,天子都要领群臣着素服,离正殿,行救护之礼,向天地,向天下,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免灾的虔诚。
月食的真相
从有限史料来看,古人对月食认知的进步,远不止于倒影投射和救月无功。他们还细致观察和记录月食发生时的其他重要现象。
至晚在东汉时期,相传为魏伯阳绘就的《日月晦朔弦望之图》就记录了月相从月初至月末的变化。hòu人为此图作注时还说,“日莹如火珠,月黑如漆镜。月本无色,受日成光”,接近今人对日月的认识。到宋明时期,士人们已能广泛了解月食只在月球与太阳相对的望日前后发生的规律。明代李梦阳就在正德元年(1506年)的元宵节和中元节两次看到月食,而“春晴灯火乱,秋暝雨云繁”的人间也给他带来了孝宗去世之后的不良预感。此外,他们还注意到了月食多呈红色和黑色。梅尧臣描绘的月食就呈现出了暗红的锈铜色,说:“光魄纵复吐,血赤如顽铜”。而韩淲记录的庆元三年(1197年)中元节月食,更是红光闪烁,呈现出了“昏昏已作赤朱红,闪闪犹成墨漆黑”的诡异色调。而楼钥更是记录了当时天文学家“太阳交蚀近,试看更何如”的说法,大胆推测了在五月十五月食发生之后,不久的六月初一,将有日食上演。这表明,宋代士人已基本否定了蟾蜍食月的认识,圆月失光,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
古人绘制的月食原理图
经过前人的努力,清人对月食的认识向科学更迈进了一步。清zhōng期的文坛领袖阮元还曾使用望远镜观月,在诗中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月球的科学认知。他说月球之所以会发生盈阙的变化,是因为“影借日光”所致,和现代天文学揭示的规律如出一辙。对于月食,他还转换为月球的视角,说“吾思此亦地球耳”、“我见月食彼日食”。这在今天看来不无道理,因为当日、地、月形成直线关系,如果从月表看向太阳,自然感觉被地球遮挡的太阳也被“吃”掉了。
永定门拍摄的月食 北晚新视觉供图
当然,囿于知识与技术的缺陷,古人对于月食的一些现象仍无法解释。比如梅尧臣所谓“血赤如顽铜”,则非现代光学不能解释。有学者认为,月食时之所以呈现暗红色,与地球大气对阳光的折射有关。因为红色光的波长最长,最难被阻挡,颜色高亮,所以从地球远远望去,惟有一片昏红。但也正因这些未解之谜,月亮在古人xīn中一直保持神秘色彩,衍生出的许多美丽传说,也陪伴、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以李白说,“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但人类知识总是在累积的,在下一次月食掩天王的两千年以后,明月给人们带来的启迪,不知又将如何?
月的部首是什么?
月部首:月来自百度汉语|报错月_百度汉语[拼音] [yuè] [释义] 1.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亦称“月亮”、“月球”):~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蚀。 2.计时单位:一~。~份。岁~不居(时光不停地流逝)
月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
月字旁的字与月亮、时间和身体有关。
当月字的位置在汉字左边或下边时,那么这个字基本上表示与人或人体器官(包括动物)有关的东西,当月字的位置在右边,则改字多表示时间与天气。
在中文中,含有“月”的汉字一般可分为四类:
1、与月亮有关的。如:朔、望、朗。
2、由肉演变来的。如肘、胆。
3、由舟演变来的。如:朕。
4、与时间相关。如:时、期、明。
扩展资料:
月字书写要点:1、第1笔竖撇,不yào写成斜撇;2、横折钩中的横要写短,竖画向内收敛,整个偏旁要写得窄长;3、横画和提画之间等距。
如“肌”字:‘月字旁’深知自身窄长,结构安排上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右移到中线,而是提前为右部留出空间,本篇例字都是如此;看‘肌’字,右部的‘几’字,身高不及‘月’,采取的策略是中间对qí;书写过程中,注意‘竖撇’和‘横折弯钩’的运用。
以上就是关于月亮的月的偏旁部首,月亮的月的部首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月亮的月的部首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z/4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