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十二星座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网上有很多关于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的问题,今天刺梨占星网(nayona.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2、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3、月亮节这个节日的习俗是什么?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起源

七夕节是我国民俗节日之一,定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但在汉代以前,七夕不一定是在七月初七,大约在七月朔日(初一)。

七夕的时间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与织女星相对的牛郎星是在古代同样被作为稳定天文时间的标志。

七月满天的星辰中,与劳动人民关系最密切的要数牛郎星、织女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也反映到星辰上,相反星辰又主宰了人间的命运。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来源于民间的神话故事,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称为天河配。

旧历七月初七晚,为“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其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见于孔子校订的《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践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起。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由此可见,春秋以前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就产生了,但没有七夕渡河之说。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到了汉代,在《诗品·汉古诗十九首》里就有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nòng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寒如雨。河汉清且浅,xiāng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由此可见,虽然他们到了汉代仍为“二星”,但人物的形象已跃然纸上,还出现了“天河”的情节。并且在汉代的《淮南子》一书中也出现了“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说法。

到了南朝梁的文学家殷芸的《小说》一书里则有了:“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伶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梁吴均《续齐谐记》指出了相会日期:“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从此,天河两岸就有了两颗明亮的星,据说那就是牛郎织女变的。牛郎星旁边还有两颗小星星,便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牛láng织女平时不能见面,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夜里会一次面。天下的喜鹊为让牛郎、织女于七夕相会,便密集于天河之上,成为一道“鹊桥”。故民间老人盛传“七月七,喜鹊稀。”旧俗认为,如七月初七下雨,则是织女的眼泪。牛郎、织女一年相见一次,又由于天气不好,喜鹊搭不了桥,相见成了泡影,确实让人同情。后世,民间据此出现了拜银河、乞巧等许多民俗活动,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节日。

这一故事经历代演变,在民间传说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遂成了动人的神话传说。至此,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梗概已具完备。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

七夕节自古就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他们美丽动人的爱qíng故事被人们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我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深刻反映了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福与期盼。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个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的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之shí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到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澈的银河一霎间变得逐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时间久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称心如意的美满姻缘,由此形成了七夕节,这个节日也是我国的“情人节”。人们把这个故事一代又一代地讲述着,寄托了人们对牛郎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乞巧风俗

乞巧是七夕节的主要活动,七夕节也叫“qǐ巧节”,因为在这一天,民间要进行乞巧活动,即向织女乞求智巧。传说织女聪颖美丽,多才多艺,不仅会织云锦,而且还能缝制无边的天衣。七月七织女与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畅,如果在此时向她乞求巧夺天工之技,她定会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人们,人们从此可以除去笨拙,求得心灵手巧。乞巧习俗反映了劳动人民要向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

七夕节除“乞巧”名称外,又叫“七夕节”、“女节”、“女儿节”、“少女节”、“巧节”。所谓“乞巧”,就是七月初七的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意思。因此,在旧时这一天大都是妇女进行活动。《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zé以为符应。”这儿的穿针是少女们集在一起比赛穿针。夜间,借着香头的微光,从老太太的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谁穿上线,谁就算是乞得巧了,穿得快者最巧。后来从“穿针乞巧”又发展到“浮针乞巧”。过去在北京地区就有这一习俗。《宛署杂记》就有“七月浮巧针”的记载:“七月七,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会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此卜女之巧。”这一风俗又叫“丢针儿”。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西京杂记》曾记载:“汉宫中彩女常以七月qī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说明在汉代就有了乞巧风俗。《舆地志》还记载齐武帝修了一座右铭城观,每到七月七日,宫女们都登上城楼来观穿针,世人称之为“穿针楼”。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有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白如,天上人间不相见。”及林杰“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时条”的诗句都生动描绘了唐代长安穿针乞巧的风俗。

táng朝乞巧之风十分盛行,liú传有许多关于乞巧的故事和传说。唐肃宗时,有一女娥郑采娘,在七夕夜陈瓜果香案向织女乞求智巧,织女问采娘乞求什么,采娘答曰乞巧,织女便送她一枚寸余长的金针缀在纸上,并嘱咐三日不得告人,如此便可得qiǎo,不久还可以变成男子。两天后采娘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深感奇异,执意要看个究竟,结果金针不见了,只有一张有针迹的空纸。后来采娘死后托生成了一个男孩。这就是流传甚广的“金针度人”的故事,后人用来比喻传授某种秘法绝技。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唐朝皇帝对乞巧风俗也是十分重视。唐玄宗曾建“乞巧楼”,楼高百尺,可以zuò数十人。对宫中妃嫔各持九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得巧。乞巧后,演奏清商妙曲,欢喜宴达旦。《开元天玉遗事》还记载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举行乞巧活动:“七月七日......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为侯。密者言巧多稀者方巧少,民间便效之。”这是汉代蜘蛛卜吉凶之后,用蜘蛛卜巧。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专门设有买卖乞巧物pǐn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醉翁谈录》中说道:“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zhì夜方散。”说明乞巧节是世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明朝时除了沿袭唐宋的旧俗,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卜巧形式——丢巧针。《帝京景物略》记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yǒu成云雾、花朵、鸟兽形者,有居鞋及剪刀,水茄形者,谓乞得巧。”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清朝在沿袭明朝丢巧针乞巧习俗的基础上,发展成“掷花针”,所投之物为松树的叶子,即松针。在民间,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以上所说的月下穿针、蜘蛛卜巧、丢花针、掷松针外,还有在井边、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哭泣,以麦豆嫩投放水中等多种乞巧方式。

丰富多彩的乞巧风俗也为中华民俗文化增添了色彩,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1、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2、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3、傈僳族的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jié”,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

4、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5、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6、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yún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

7、哈尼族的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8、蒙古族的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月亮节这个节日的习俗是什么?

1、祭月

据说,八月十五这天是太阴娘娘的诞辰,也就是月神或者太阴星君、月光娘娘、月姑等。祭拜太阴娘娘,源于我们民间对天体的崇拜和信仰。

每年,中秋之夜,民间广为流传着祭拜月神之说,在院内摆上桌子,放上月饼、dòu腐和瓜果等等供品,点上香烛,祭拜月神娘娘,而后分享月饼等等供果,一家人祈祷保佑全家幸福安康,吉祥富贵,月月平安,四季如意。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秋暮夕月”的传统习俗。而且有的地方还要念《太阴经》和《太阳经》,念念有词,进行祭拜月神。

2、 拜月

刚刚,我们谈到民间祭月的传统习俗,也就是祭拜太阴星君。据说,太阴娘娘是位非常漂亮的神仙,赐予人们美满姻缘,幸福婚姻。

因此,在中国民间,人们比较敬重和供奉。在古代,男女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常常选择在中秋之夜,月下盟誓,月神娘娘见证,拜月定情,白头偕老,并祈求太阴娘娘保佑恩恩爱爱,喜结连理,百年好合。

在民间,很多少女少妇还羡慕月中嫦娥美貌,如花似玉,所以,很多少女进行拜月,希望青春貌美,恰如仙女,更希望有“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美姿。还有离异单身女人也拜月祈求再次赐予婚姻,再续姻缘。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如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bài月”风俗;苗族开展“跳月”活动,青年男女寻求心上人,期望找到心上人。

3、走月

“走月”:顾名思义,也就是说月亮走我也走,在月亮下面漫步走,多么幸福快乐的事啊!

远在明代之时,在南京就建有望月楼、玩月桥等等著名景点;而在清朝时候,在代狮子山下,还建有朝月楼。解放后,在莫愁湖公园,还建有抱月楼,这些景点都是人们“走月”的好地方。现在,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夜,到处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大家谈笑风生,兴高采烈。

以上就是关于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月亮节是什么族的传统节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z/320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