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症漫记》(诺奖得主萨拉马戈传世之作!一旦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苦难就会在我们中间蔓延。)(读客彩条外国文学文库)若泽·萨拉马戈【文字版_PDF电子书_推荐】_外国 · 文学 (失明症漫记在线阅读
《失明症漫记》(诺奖得主萨拉马戈传世之作!一旦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苦难就会在我们中间蔓延。)(读客彩条外国文学文库)若泽·萨拉马戈【文字版_PDF电子书_推荐】
书名:失明症漫记 作者:[葡]若泽·萨拉马戈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译者:范维信 出版日期:2022-8-8 页数:320 ISBN:9787555913689 |
9.3 豆瓣短评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街上出现了第1个突然失明的人,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一种会传染的失明症在城市蔓延,无人知晓疫情为何爆发、何时结束。
失明症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与灾难,一批又一批感染者被集中隔离。
食物短缺,组织崩溃,文明与尊严变得不堪一击。
人们逐渐剥离道德的外衣,陷入比失明更绝望的苦难境地。
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个女人还能看见。
她的眼睛,是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唯1尚存的理智。
作者简介:
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2010)
萨拉马戈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曾为修车工、文学编辑、记者、翻译、作家等。
1982年,小说《修道院纪事》的出版使他获得巨大成功。
1995年,《失明症漫记》出版,萨拉马戈获葡萄牙语文学至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
1998年,萨拉马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葡语世界获此殊荣的第1人。瑞典文学院授奖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
《失明症漫记》的灵感来自萨拉马戈的突发奇想:如果我们都失明了会怎么样?他接着想:但我们其实就是盲的。依据这个想象,他书写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失明症寓言,道出了人类zui隐蔽的欲望,揭示了文明的脆弱。
萨拉马戈曾留言,希望自己死后的墓志铭是:“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
他自称为 “时代的评论员”,将矛头对准自己所处的时代,用尽全力,以一系列具有思想实验意味的文学作品改变世界。
译者简介:
范维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审、葡萄牙语翻译家。译有《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和葡萄牙总统授予的“绅士级功绩勋章”。
目 录:
失明症漫记 001
译后记: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范维信) 284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人物如何当上师傅,而作者成了他们的学徒(萨拉马戈)291
授予萨拉马戈的诺奖授奖词(柯杰尔·伊普斯马克教授) 306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失明症漫记》是诺奖得主萨拉马戈的传世之作,它揭示了苦难被忽视时会在我们中间蔓延的现象。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阐述。
1、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失明症漫记》是诺奖得主萨拉马戈的作品,它以一种幽默而严肃的方式描绘了人们突然失去视觉的情景。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苦难和人性的探索,通过失明的主人公来传达对他人苦难的视而不见会导致苦难蔓延的警示。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匿名城市,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失明,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表面上的正常生活。这种失明被描绘为一种突如其来的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隐喻,代表了人们对于他人苦难的冷漠和无视。
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和其他失明者的故事,反思了人性的暗面和社会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于共情和道德责任的思考。
2、失明的象征意义
失明在这部小说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代表了主人公的个人遭遇,更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探讨。
失明被描绘为一种突然而不可逆的现象,这暗示了人们突然面临的困境和无法逃避的命运。同时,失明也象征了人们对他人苦难的无视和冷漠。当人们不愿意看到他人的痛苦,苦难就会在我们中间蔓延,最终影响到每个人。
3、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失明症漫记》通过描绘主人公和其他失明者的经历,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这些人在面临失明后,经历了各种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展现了不同的反应和态度。
一些人在失明后选择保持尊严和帮助他人,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而另一些人则被恐惧和自私所驱使,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作者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多样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4、社会问题的反思
《失明症漫记》不仅仅是对人性的探索,它也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作者通过描绘这个匿名城市中的人们如何应对失明的困境,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冷漠和自私的批判。
失明的蔓延揭示了人们对他人苦难的视而不见,这种无视最终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恶化。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呼吁人们关注他人的痛苦,保持共情和关爱,以避免苦难的蔓延。
总结:
《失明症漫记》是诺奖得主萨拉马戈的传世之作,通过失明的主人公和其他失明者的故事,揭示了对他人苦难视而不见会导致苦难在社会中蔓延的警示。这部作品深刻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并引发了读者对于共情和道德责任的思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30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