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1937- 1945》齐锡生【文字版_PDF电子书_】
书名:分崩离析的阵营 作者:齐锡生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译者:无 出版日期:2023-5-18 页数:836 ISBN:9789570868920 |
0.0 豆瓣短评 |
点击喜欢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军事在20世纪中国政治与社会舞台中扮演了无比重要的角色,
自北伐起,军事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就已非常密切,
到了对日抗战时期,彼此关系愈加紧连,
战事和战局影响内政,内政品质和效率又影响战争。
本书强调军政之间的互动关系,
试图把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后方党政军的状态和前线的战事,
纳入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架构之内。
由于国民党北伐的速成,重要军国大计多是谈判妥协的产物,因此清末以降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军阀对立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隐藏在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假象之下。随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些妥协的后果逐渐浮上檯面,不但各地军阀对于抗战阳奉阴违,只求自保;甚至连国民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致使蒋介石有「一生之苦厄全在于党务也」的感叹。
透过本书对相关档案、日记的梳理,可以观察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内外交迫,无论是战场上的节节失利,或是地方实力派的强硬,以及国民党本身的腐化与分裂,都早有预兆,而这似乎也预示着战后中国的命运。
作者简介:
齐锡生
台湾东海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1967年开始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校区)教书,1990年到香港,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建校工作并任教。教学研究兴趣包括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外交,和中国近当代内政外交问题。年轻时业余爱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车、爬山、射击等。老来还希望能够学会弹钢琴和说西班牙话。目前仍在做学生。
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抗战前国民政府特色
一、北伐后遗症
(一)军队编遣工作,1928-1929年
(二)编遣工作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国民政府的军事导向,1928-1936年
(一)军事现代化的努力——德国的影响
(二)内战处理模式
1. 两广
2. 北方诸省
3. 西南诸省
4. 中共
三、南京政府军事运作的特征
(一)南京政府军事化思想的根源
(二)军事和蒋介石的革命观
四、南京时期党政地位的边缘化
(一)孙中山的训政理论
(二)北伐的苦果
(三)蒋介石对于党政关系的认知
1. 中央级党部与政府的关系
2. 省地级党部和同级政府的关系
3.党员素质和社会背景
五、南京政治的影响
六、南京政府筹划抗日的轨迹
(一)抗日情绪的激化
(二)抗日计划的进度表
结语
第二章 战场上的灾难:1937-1945年
第一节 抗战初期
一、卢沟桥事变
二、「战」与「和」的选择
第二节 淞沪会战
一、选择在上海作战的战略思考
二、战争过程——攻击、对峙、死守和撤退
三、战争的失败
四、战场外的考虑
(一)国内考量
(二)外交考量
1. 求战动机
2. 撤退的推延
五、南京保卫战
六、战争失败的后果
七、1937年综合回顾
第三节 武汉会战
第四节 日本新战略浮现
第五节 1939年冬季攻势及其影响
一、攻势的背景——国军重整旗鼓
二、冬季攻势的发动及战果
三、新战略失败的原因
四、冬季攻势失利的长远影响
第六节 豫湘桂会战
一、日本的对华政策
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溃败
三、日军一号作战的意义
四、国军豫湘桂作战过程
(一)豫中会战(日方称为「河南会战」)
(二)长衡会战(日方称为「湖南会战」)
(三)广西会战和战役结束
(四)豫湘桂作战的深远影响
结语
第三章 分崩离析的抗战阵营:地方实力派的素描
第一节 四川状况
一、川军在省外
二、川将在省内
(一)对抗日的冷感
(二)对内斗的热衷
三、对社会的破坏
(一)鸦片烟问题
(二)民间枪枝和土匪问题
四、蒋介石的期望和失望
第二节 山西状况
一、山西特色
二、抗战初期
三、形势转变
四、抗战立场暧昧化
第三节 云南状况
一、政治军事的半独立状态
二、云南对抗战的影响
(一)汪精卫事件
(二)军事利益冲突
(三)财政冲突
第四节 两广状况
一、广西
二、广东
第五节 大西北地区状况
一、回教地区
二、新疆
三、西藏
第四章 抗战时期国内政治军事大格局
第一节 地方实力派的动量
一、地方实力派和地方主义
二、地方实力派的政治选择
三、「嫡系」和「杂牌」的争端
第二节 国民政府和地方实力派互动的流程表
一、1937-1939,仓皇失措的反应
二、1939-1941,冬季攻势的后果与抗战头四年总结
三、1941-1942,新关系显现
四、1942-1945,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恶化
结语
第五章 军事改革的崎岖道路:中国自主性的努力
第一个阶段 1937年7-12月(5个月)
一、军队各自为政,无法建立统一指挥系统
二、作战效率低落的问题
三、官兵纪律败坏问题
第二个阶段 1937年12月-1941年12月(48个月)
一、兵力补充
二、军队素质
三、武器装备
(一)陆军武器
(二)空军武器
(三)本国生产
(四)国外採购
四、组织改革
(一)补充兵员
(二)提升素质
1. 改善编制
2. 增加训练
五、国民政府对付地方实力派的措施
(一)内部监视:军队政工
1. 历史背景
2. 新政策的性质改变和执行困难
3. 成效估计
(二)外部监控
1.如何监视
2.监视的后果
第三个阶段 1942年1月-1945年8月(共44个月)
一、高级军官的才识和领导能力
二、一般军官的养成教育
三、中央部队的派系化
四、残酷的锤炼
第六章 美国参与军事整编的辛酸和成果
第一个阶段 1941年12月-1944年10月
(史迪威时期35个月)
一、武器装备
二、军队整改
三、史迪威军事整改大计划
四、美国对国军整编的盲点和贡献
(一)蒋介石个人的缺失——旧式军人,不懂现代化军事,智力有限,心胸狭窄,不能和外国人合作
(二)蒋介石对于抗战的阴沉盘算
(三)美国政府索求中国军队指挥权
(四)史迪威行为的弦外之音
五、1944年军事整改工作的失败
六、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讽刺
第二个阶段 1944年11月-1945年8月
(魏德迈时期10个月)
一、魏德迈新作风
二、蒋介石的新反应
三、中美合作範围的扩张
四、新合作的成果
结语
第七章 丧失人心的政治(一):上层政府的颓废化
第一节 战时中央政府的品质
一、先天不足
二、后天失调
(一)机构肥肿
(二)政风败坏
(三)假公济私
(四)公务员素质下降
(五)工作效率降低
第二节 上樑不正——孔祥熙的领导
一、对抗战的立场
二、个人作风
三、家人惹起的非议
四、孔祥熙引起的政治风暴
五、两个案例
第三节 国家财政困境
第四节 财经政策
一、财源枯竭
二、发行公债
三、借款
四、开放法币发行量
五、财政控制的虚弱化
第五节 通货膨胀及后果
一、通膨资料
二、政府的对策
三、受害人群和受害程度
(一)军人
(二)教育界
(三)公务员
四、通膨对于抗战巨大影响
第八章 丧失人心的政治(二):基层统治的粗暴化
第一节 新县制
一、制度设计
二、人事布局
(一)选拔制度
(二)甄审制度
(三)训练班
第二节 地方干部的素质
第三节 政治支持——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
第四节 地方基层权力结构
第五节 粮食政策——田赋征收和附加税
一、法规制度更改
二、执行人员的缺失
三、部队横暴搜刮
四、其他军队杂费
五、军队征粮使用的手段和造成的后果
六、巧立名目的税务重担
(一)一般税源
(二)战争影响
第六节 兵役政策
一、征兵制度
二、执行缺失
三、壮丁的苦难
四、政治的偏失
五、征伕现象
六、中央地方关系的影响
结语
第九章 肌体萎缩的党
第一节 对国民党研究的反思
一、作为精英政党
二、作为代表商界利益的党
三、作为法西斯型政党
四、作为群众运动的党
第二节 战时的中央阶层国民党
一、中央领导层
(一)一般党务组织和工作
(二)党领导人的见识气度
第三节 地方基层的党
一、战前的党
二、战时党员队伍
三、基层党务工作
第四节 缺乏自我革新能力的党
一、蒋介石对国民党的态度
二、改革对策和成效
第五节 党内派系斗争白热化
一、战前与战时派系活动质与量的转变
(一)战前派系的追蹤
1. C. C. 系
2. 力行社
3. 改组派
4. 政学系和西山会议派
(二)战时派系斗争的新局面
二、蒋介石营垒内的分裂
三、捨身亡命的冲刺
第四节 战时国民政府党政军结构之纵观
第十章 对抗战史的一些反思
第一部分 国力的巩固——残酷的科技硬体竞争
第二部分 国民素质的提升——立国的软体
第一节 领导层
第二节 群众层
一、交战国人命牺牲的对比
二、牺牲数据的深层原因——国民素质
第三节 知识分子(知识青年)的特殊角色
第三部分 国家生存的挑战
一、百年历史缩影
二、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
三、美国外交的基本指标
四、中美关系的长期性挑战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1937-1945》齐锡生是一部详细阐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分裂与崩溃的着作。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详细的阐述。
1、国民政府的内部分裂
《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1937-1945》详细揭示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部的分裂现象。首先,国共两党的矛盾不断升级,导致蒋介石内外交困。其次,政府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各派系争夺利益,破坏了政府的有效运作。最后,蒋介石的个人权威主义也加剧了国民政府的内部分裂。
此外,国民政府还面临着地方政权割据、军队士气低落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分崩离析。这些内部分裂的因素导致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无法有效统一指挥,丧失了抗战的主导权。
2、国民政府与盟国的关系
《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1937-1945》还详细分析了国民政府与盟国的关系。在抗战初期,由于国共合作的需要,国民政府与盟国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好。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逐渐减弱,导致国民政府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外,国民政府与盟国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差异、战略利益冲突等问题。盟国对国民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对中国的援助也有所保留。这些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国民政府的地位,使其在抗战中的地位不断下滑。
3、国民政府的决策与行动
《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1937-1945》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决策与行动。国民政府在制定战略方针时存在迷失和被动的现象,没有形成统一且明确的指导思想。军事行动上,国民政府的作战计划屡屡失败,缺乏有效的指挥体系。
同时,国民政府的政治手段与战略配合不够,缺乏政治与军事的紧密结合。政府内部的腐败也严重影响了决策的效果。这些问题导致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决策与行动迟滞和失误,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威信与影响力。
4、国民政府的崩溃与重建
《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1937-1945》最后讲述了国民政府的崩溃与重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内部矛盾激化,政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导致政府的崩溃。然而,在国共内战中,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重新确立了政权。
尽管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它仍然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心力量,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
《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1937-1945》通过对国民政府内部分裂、与盟国的关系、决策与行动以及崩溃与重建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问题与困境。这部着作对于我们理解当时政治局势的演变和国民政府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30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