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全三册)》【民国史话第一人,巨笔如椽,亲闻、亲历、亲见,细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走向共和的惊心动魄,多重线梦想》!三十载波诡云谲,有传奇也有荒诞,是世态也是人性,理解近现代中国政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全三册)》【民国史话第一人,巨笔如椽,亲闻、亲历、亲见,细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走向共和的惊心动魄,多重线梦想》!三十载波诡云谲,有传奇也有荒诞,是世态也是人性,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必读之作!】陶菊隐【文字版_PDF电子书_推荐】
书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作者:陶菊隐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无 出版日期:2022-4-1 页数:1752 ISBN:9787208174863 |
7.5 豆瓣短评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军阀混战,武夫治国,帝制转型政变,暗杀, ,工潮,政争1895—1928年,是中国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历史转折点,各路军阀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影响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复杂的历史线索无形中阻挡了人们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脚步。本书结合民国报人陶菊隐的亲身经历及其所掌握的丰富史料,复原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细节,基于“当时人述当世史“的优势,客观、理性地为读者塑造出宏大的历史现场,铺展开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卷。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表现力,陶菊隐先生将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风云娓娓道来。既注重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又细腻刻画出人性与世态炎凉;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作者简介:
陶菊隐(1898—1989)湖南长沙人,民国时期 报人、记者。1912年一度担任长沙《女权日报》编辑,1916年一度任《湖南民报》编辑,撰写时事述评;不久辞职接办《湖南新报》,任总编辑。1919年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人民的驱逐张敬尧的运动。1920年受聘上海《新闻报》驻湘特约通讯员,撰写长沙特约通讯。1927年任《武汉民报》代理总编辑兼上海《新闻报》驻汉口记者。1928年起,担任《新闻报》旅行记者、战地记者,驻汉口特派记者。与天津《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为当时中国报界“双杰”。1941年后退出《新闻报》,除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着有《菊隐丛谈》《孤岛见闻》《袁世凯演义》《蒋百里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目 录:
上册:1896—1916
绪言
第一章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
第三章 袁世凯高升直隶总督
第四章 清政府的 挣扎
第五章 辛亥革命爆发
第六章 袁世凯重登政治舞台
第七章 袁世凯通过帝国主义进行南北和谈
第八章 南北和议成立和清帝退位
第九章 假统一与假和平的短暂时期
第十章 袁世凯“武力统一”的准备期
第十一章 “二次革命”的 失败
第十二章 孙黄分家的真相
第十三章 战胜 后袁世凯排除异己的种种措施
第十四章 袁世凯利用进步党铺平了帝制的道路
第十五章 在复古浪潮和恐怖气氛中出现了终身总统制
第十六章 内忧外患推迟了帝制运动的进程
第十七章 袁世凯与北洋军旧将之间的矛盾
第十八章 两种不同的帝制派
第十九章 帝制问题逐步明朗化
第二十章 袁世凯接受帝位与五国提出联合警告
第二十一章 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第二十二章 袁在四面楚歌中取消帝制
第二十三章 停战时期各省假独立和半独立的怪现象
第二十四章 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与袁世凯的暴毙
第二十五章 南北“二次统一”的完成
笫二十六章 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二十七章 府院争权和督军同盟干政
中册:1917—1921
第二十八章 北京政府宣布对德 交
第二十九章 段祺瑞嗾使督军团胁迫总统和国会
第三十章 黎元洪电召张勋晋京调停时局
第三十一章 黎元洪在张勋的劫持下宣布解散国会
第三十二章 南北军阀争抢地盘地位的明争暗斗
第三十三章 十二天的复辟政变
第三十四章 冯国璋到北京代行总统职权
第三十五章 段祺瑞再起后的对内对外政策
第三十六章 第二次南北战争的开端和西南各省形势
第三十七章 段内阁因湖南战局突变而倒台
第三十八章 南北不战不和的混沌局势
第三十九章 北方主战主和两派斗争的白热化
第四十章 段内阁复活和军政府改组
第四十一章 武力统一政策 破产
第四十二章 徐世昌当选北京政府总统
第四十三章 南北和议实现
第四十四章 上海和会的召开和破裂
第四十五章 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作出可耻决定
第四十六章 五四运动的兴起
第四十七章 北洋派内部矛盾进一步扩大
第四十八章 南方内部的斗争和军政府的破裂
第四十九章 北方八省成立反皖联盟和湖南驱张战争爆发
第五十章 安福政权因边防军溃退而倾覆
第五十一章 北方两个战胜集团发生裂痕
第五十二章 军政府倒台和南方形势的新变化
第五十三章 广州 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
第五十四章 北方“四巨头”召开天津会议
第五十五章 湘军“援鄂”战争的失败
第五十六章 华盛顿会议在中国的反映
下册:1922—1928
第五十七章 孙中山北伐受阻和西南各省内讧
第五十八章 奉直战争爆发和奉军败退出关
第五十九章 南北两总统被逐下台
第六十章 保、洛“分家”和北京的无政府状态
第六十一章 孙中山再回广州改称大元帅
第六十二章 “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同告破产
第六十三章 直系军阀驱逐黎元洪的恶剧
第六十四章 曹锟公开贿选总统
第六十五章 改组和西南各省内战
第六十六章 直系内部露骨分化
第六十七章 江浙战争和第二次奉直战争接连爆发
第六十八章 直系失败后的临时政府和善后会议
第六十九章 北方军阀争城夺地的大混战
第七十章 南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第七十一章 五卅惨案和汹涌全国的反帝怒潮
第七十二章 奉浙战争和奉系内部的变化
第七十三章 奉吴两系联合成功和国民军退出北京
第七十四章 奉吴两系的军事联合和政治斗争
第七十五章 北伐军在两湖战场上的胜利
第七十六章 北伐军在赣闽战场上的胜利
第七十七章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第七十八章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占领上海
第七十九章 白色恐怖笼罩南北
第八十章 北洋军阀末代统治者袍笏登场
第八十一章 内翻云覆雨的斗争和轰动全国的广州起义
第八十二章 日军 轰济南城并实行军事占领
第八十三章 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问题
后 记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陶菊隐的着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全三册)》。该书是民国史话的第一人陶菊隐的力作,通过亲闻、亲历、亲见的方式,详细描绘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以及中国走向共和的惊心动魄历程。这本书共分为三册,涵盖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三十年的波诡云谲,其中既有传奇也有荒诞,更是对世态和人性的深刻剖析。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是一部必读之作。
1、陶菊隐的着作
陶菊隐是民国史话的第一人,他的巨笔如椽,以亲闻、亲历、亲见的方式,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细致描绘出来。他的着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全三册)》堪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本书共分为三册,内容丰富,是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重要参考。
首先,陶菊隐以亲闻为依据,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亲历的经历使他对这段历史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读者可以通过他的叙述,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
其次,陶菊隐的史话是巨笔如椽的,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十分详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当时的动荡和变局。
2、三千年未有的变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局。陶菊隐通过他的史话,细描了这个时期的变局,使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态。
首先,这个时期发生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变革。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从清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渡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阀割据,这种动荡的局面给中国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其次,社会经济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陶菊隐通过他的史话,详细描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形势。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凸显,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3、走向共和的惊心动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走向共和的惊心动魄的历程。陶菊隐通过他的史话,详细描绘了这一历程中的种种挫折和困难,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走向共和的艰辛。
首先,中国共和革命的种种暴力冲突和政治斗争被陶菊隐一一记录下来。他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战争场面和政治斗争,使读者对中国共和革命的历史过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其次,陶菊隐通过他的史话,展现了中国共和革命的多重线梦想。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梦想,如民主、自由、平等等,这些梦想在中国共和革命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世态和人性的剖析
陶菊隐的着作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政治背景的描述,更是对世态和人性的深刻剖析。他通过他的史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复杂。
首先,陶菊隐对当时社会的丑恶有着深入的触动。他描绘了当时的贪污腐败、权力斗争等现象,使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其次,陶菊隐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揭示了当时人们的欲望和野心,以及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种种算计和勾心斗角。
总结:通过陶菊隐的着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全三册)》,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三十年的历史变局,以及中国走向共和的惊心动魄历程。这本书是一部必读之作,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27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