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全网神秘学教程 > 身心灵魔法

萨提尔的自我觉察练习:学会了,就能突破内在盲点,达成人生目标 (萨提尔自我疗愈之路) (萨提尔的自我觉擦)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总有些问题让我们反覆受挫,却不明白原因。
一本将萨提尔理论应用在自我探索、发掘自身盲点的专书,
练习觉察,找出深埋的情绪、期待、价值盲点,
打破心理惯性,才是解决反覆困扰、达成心理期望的捷径。
 
・工作绩效被猪队友连累,虽然很想有话直说请对方改进,但一顾及团队和谐怎么也开不了口?
・为了关灯倒垃圾等小事常跟另一半大吵,虽然事后总觉得不值得吵,但不知为什么,每次到了节骨眼却控制不了自己?
・明明已经成年独立,却仍然无法违背父母的期望,总是勉强自己去追求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目标? 
 
我们总以为很了解自己,其实内心仍深埋许多不解的黑洞。我们每个人都有盲点。
 
应用萨提尔的理论,深度自我对话,
摆脱惯性的枷锁,实现自在的人生!
 
心理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女士提出的「萨提尔模式」指出,现实人生的各种问题及困顿,都脱离不了要维持「自己、他人、情境」这三角关系的平衡。但我们通常一碰到难题,会不假思索一再重复做出失衡的惯性行为,例如迎合别人、委屈自己;或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与事情……等等。
 
这样的惯性行为是「不一致」的行为模式,是受到由我们的情绪、观点、渴望、期待所涵盖的内在冰山所驱使。唯有认识巨大的内在冰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进而才可能改变别人。
 
本书作者陈茂雄是国内企业教练的先驱,也是资深的谘商心理师。他师承萨提尔女士的入室弟子学习萨提尔模式的理论与应用,从多年的谘商经验归纳出实用工具,在这本书中直接聚焦萨提尔模式的最核心:自我觉察,引导我们去除内在盲点,与市面上将萨提尔模式运用在亲子沟通、婚姻治疗的面向,截然不同。
 
情境案例 × 分析工具 × 自我练习,一套具体、可学习、可操作的模式,
从认知到转化,有系统地由内而外改变人生——
 
‧第一步:找出自己的惯性模式
透过职场、家庭等情境案例的引导,带你辨识出自己最常展现的行为惯性。
‧第二步:解读内在盲点
学会画出内在冰山图,解读行为背后藏着哪些情绪、观点、渴望、期待的盲点。
‧第三步:转化内在惯性
了解盲点之后,依照希望达成的目标,找出内心该有的新情绪、新观点、新渴望、新期待,做出兼顾自己与他人感受、外在情境需求的行为。
 
不论你想更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或是想改善人际关系、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本书都将满足你!
 
好评推荐
 
施崇棠 华硕电脑董事长 
盛治仁 云朗观光集团总经理
吕旭亚 荣格分析师
李崇建 亲子作家、长耳兔心灵维度讲师
海苔熊 心理学作家
郑俊德 《阅读人》主编
 
「认识自己绝非字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陈茂雄老师的着作正好提供了理论架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让我们不但能够认识自己,还能透过思考和练习,改变先天的限制,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云朗观光集团总经理  盛治仁
 
「茂雄在本书中,运用极大的巧思,呈现人如何觉察,并且改变自身惯性。」——亲子作家、长耳兔心灵维度讲师  李崇建
 
「我们是自己的地狱,但同时也是自己的救赎。当我们可以看透心中那座冰山,平衡自己、他人、还有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用一致的方式,连结内在和外在的世界,那些原本困住我们的东西,就能够柳暗花明。」——心理学作家  海苔熊
 
「其实每种人际关系的应对,如职场、亲子、夫妻等,所要运用的技巧与智慧都不尽相同,但最初都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理解自己的惯性回应做法,再透过技巧训练新的情绪表达,就能将人际难题迎刃而解,与大家分享这本帮助人生闯通关的好书。」——《阅读人》主编 郑俊德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陈茂雄(Kent Chen)
 
2001年开始担任企业高阶主管教练(Executive Coach)以来,以一对一辅导的方式,为海峡两岸知名跨国及本土企业,培育了众多的高阶管理人才。他具有20多年的管理经验,曾是IBM大中华区电信与媒体事业群总经理。基于对「人」的兴趣,他由高阶主管转任企业教练,且曾担任国际教练联盟(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台湾总会理事长,是国内企业教练的先驱。
 
除了休士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陈茂雄又取得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硕士学位,且具有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的证照,是极少数兼具企业管理与心理谘商背景的专业人士。这样的背景使得他经常能够协助领导人发现其个人领导风格的盲点,而产生由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陈茂雄在累积了多年的企业教练与心理谘商的实务经验后,又结合心理学与管理学,开发了「萨提尔教练模式」以及「从自我觉察到发挥影响力」等两个课程,自2012年至今已经于海峡两岸讲授超过百场。课程特色为深入浅出,能启迪人心,引发学员产生持久有效的改变。

目录

推荐序  认识自己,改变失衡的人生  盛治仁
新向度冰山探索,连结自己与他人  李崇建
 
好评推荐
 
自序 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
 
前言 解放心中的大象
 
第一部 重新认识自己
第1章  找出惯性模式
从「一致性」理论认识自己的惯性模式/第一种不一致:讨好型/第二种不一致:指责型/第三种不一致:超理智型/第四种不一致:打岔型/在压力下,你惯用哪种行为模式?
 
第2章  探索内在冰山
认识冰山理论/解读外在行为背后的内在冰山要素/认识四种行为模式的冰山图/内在冰山「模式」/转化与改变
 
第二部 情绪的转化与改变
第3章 情绪管理四步骤
觉察情绪、化解情绪/情绪管理四步骤/情绪管理的障碍
 
第4章 情绪的正确认知
情绪系统是人脑结构的一部分/每种情绪都对我们有帮助/后天的学习导致我们失去某些情绪能力/情绪不能围堵,只能疏导/杰出领导人必备好EQ
 
第5章  检视情绪模式
什么是情绪模式?/你的情绪反应是否符合「演化的法则」?/你的情绪反应是否符合比例原则?/四种不一致行为模式背后的情绪模式
 
第6章  转化情绪模式:练习面对、接受、处理情绪
「面对情绪」的方法与练习/「接受情绪」的方法与练习/「处理情绪」的方法与练习/以「我讯息」的方式一致地表达情绪
 
第7章 转化情绪模式:练习放下情绪
应用至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放下情绪」的方法与练习/转化情绪模式总结
 
第三部  观点、渴望与期待的转化与改变 
第8章  转化观点模式
一般观点/核心观点/观点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关连/自动化思考的优缺点/探索自己的核心观点/鬆动核心观点/先暂停以避免自动化反应
 
第9章 转化渴望模式
渴望是否得到满足与一致性的关系/不一致的行为背后常见的渴望模式/转化渴望模式,让行为趋向一致
 
第10章 转化期待模式
期待与渴望的关系/常见六大渴望的不切实际期待与务实期待/转化期待模式,让行为趋向一致/期待模式的转化对整个冰山的影响
 
结语

序言

推荐序1
 
认识自己,改变失衡的人生
云朗观光集团总经理盛治仁

 
一个人,该不该在乎别人的看法?太在乎了活不出自己,太不在乎进不了团体,如何寻找适当的平衡点,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拥有身心灵的平衡,不管在工作或是生活上,都是现代人的大挑战。
 
要追求平衡,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己。每个人因为天生个性及后天环境,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有优点也有缺点。要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关键不是跟别人比,而是如何让明天的自己比今天进步一点点。
 
一切都要从认识自己做起。了解自己性格的优缺点,脱离惯性和情绪的牵引,先求改变自己,才有机会影响他人。我们的眼睛经常是往外看的,所以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时时努力用心往里看。
 
我们在公司里,每年执行360度评鉴,包含了员工自评、主管、部属和同侪评鉴等四个面向。有相当比例的同仁,自评结果和其他三个面向的结果差距甚大。换句话说,别人眼中的自己,和心中的自己,有着极大的落差。所以说认识自己绝非字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陈茂雄老师的着作正好提供了理论架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让我们不但能够认识自己,还能透过思考和练习,改变先天的限制,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
 
本书以「一致性理论」为工具,帮助读者了解在「自己、他人及情境」三面向所搭构的舞台上,站在哪一个位置,有没有失衡。我在阅读的时候,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属于「超理智型」,喜欢谈逻辑、讲证据,但是会忽略他人的情绪。尤其家庭生活就不是单纯讲道理的地方,更应该多用感性和情绪来连结。了解了自己的局限,再运用书中理论及工具去改进,就能帮助我们过一个更平衡的人生。
 
对情绪的管理是另外一个重点。我们要觉察情绪、面对情绪,但不要被情绪操控,能够在不同情况调整适当的遣词用句。有情绪不是坏事,但被情绪牵着走,则非常危险。适度地宣洩、表达情绪,是一件健康的事。书中也教导我们如何面对、接受、处理并放下情绪。如此我们最后才能「欢喜做、甘愿受」,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受情绪宰制的后果。
 
我认为书中的一个重要核心价值是同理心,这也是现在社会上最缺乏的。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人人随性而为的结果,就让社会充满了冲突和暴戾之气。透过书中的方法练习,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让自己能够同理身边所有的人,做出符合情境的反应。
 
跟陈茂雄老师结缘,是因为他之前的着作《萨提尔教练模式》。我在拜读之后,非常受到领导者三顶帽子(主管、老师、教练)的启发,因此在拙着里引用,但误为萨提尔提出。后来经友人提醒此理论非源自萨提尔,而是陈茂雄老师,因此赶紧写信向陈老师致歉,蒙他谅解。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陈老师的大量,以及愿意助人的心。这本书不只能够运用在企业管理的场景,更可以在我们所有人际互动上给予极大的帮助。希望读者都能跟我一样,不但读后心灵收穫满满,更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自我提升。
 
推荐序2
 
新向度的冰山探索,连结自己与他人
亲子作家、长耳兔心灵维度讲师李崇建

 
来电显示陈茂雄,我们好几年没联络了。

我与茂雄认识二十年,平常并无往来,只有几次互通电话,都是邀请彼此去演讲,我们最后一次通电话,已经是四、五年前,我邀请他去马来西亚演讲,他略微考虑后答应了,不是因为演讲费高,而是因为其他原因,他是一个温暖且仗义之人。
 
与茂雄及萨提尔的缘分
 
二十年前我初识萨提尔模式,震慑于贝曼的示範,惊讶于这样的模式,能帮助一个人改头换面?震惊于怎么能如此对话?不与人产生冲突、辩论或屈服。贝曼的对话如魔法,太过神奇了。
 
我因此拿出存款的一半,参加两年期的专业训练。
专训有三十三位学员,仅有三位男士,除了我与张天安之外,另一位就是陈茂雄。
 
当时茂雄快50岁了,应是专训中最年长者,自我介绍时得知,他曾是IBM公司的高阶主管,赫赫有名的公司之高阶主管,竟然与我一同学习。当时我心中的想法:这非常不可思议,位居生涯职务高端,年纪已经半百了,还来此地重新学习,乃终身学习的典範。
 
我认识的茂雄
 
茂雄身上毫无架子,毫无倚老卖老之态,一身穿着非常朴实,有乡下朴实诚恳气质。我们一起学习,互相探索冰山,他更主动上台以自己为案例,让老师示範冰山对话,他的谦虚、坦诚、认真与创造,是我对他专训的印象。
 
专训结业之后,我们仍分别在贝曼、葛莫利的课程进修,茂雄进一步进入心理与谘商研究所,考取心理师执照,并学习教练技术,结合他自身的专业,成为领导人教练,以及企业讲师。
 
茂雄不为年龄限制,不断扩充自己,我经常听见伙伴分享,茂雄的课程带来的学习,他分享的萨提尔模式,结合了丰富的视野,运用简单的语言,发挥细腻精緻的能力。
 
我在他前一本书《萨提尔教练模式》,即已看见他整合的能力,深入浅出融入教练与萨提尔模式,很令人佩服赞叹。
 
冰山的丰富与运用
 
时隔五年茂雄再次出版,这本《萨提尔的自我觉察练习》,依然精彩呈现他的整合,以冰山为基础讲解,最令我佩服的是「简单」。
 
他列举很多日常案例,以一般人即能懂得的说明,轻易让人理解生存姿态,比如四种应对姿态,他以通俗的语言,诠释讨好是「老好人」、指责是「自我中心的人」、以「法官」形容超理智、以逃避的各种状态说明打岔。每种姿态列举的例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状态,引起人深深共鸣。
 
茂雄以四种生存姿态为起手势,潜入冰山各层次说明,每个姿态常见的感受;他更进一步针对一般人分不清感受与观点有何差异的困惑,简便地以形容词、句子,区分两者的不同,我深信这对一般人而言,会是一个很好入手的理解。
 
萨提尔女士发展出此成长模式,实乃融入自身经验,以及整合多家学派,比如完形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庭动力学,成为家族治疗的先驱,她留下的宝藏甚多:冰山、互动要素、自我环、影响轮、面貌舞会、家庭雕塑、天气报告、家庭图……,至今都可在新兴学派见到其影响力。
 
萨提尔的冰山理论,由贝曼老师整理,归纳精细的脉络,供有心人探索与学习。但是每个人运用这些框架,出现了不同的诠释,比如对于「一致性」的诠释,很多人都有细微的差别;对于冰山「渴望」层次的解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关于冰山底层的「自我」、「大我」,更是出现多样的面貌;对于冰山层次「自我」,还有应对姿态中「自我」、「情境」、「他人」中「自我」的诠释,更是有众多看法出现。
 
而每个人运用冰山探索,亦出现个人风格,这牵涉每个人的诠释、习惯脉络,还有「路径」的差异,形成了诸多个人风格。

这亦是萨提尔模式精彩、可爱之处。
 
《萨提尔的自我觉察练习》精彩一端
 
茂雄在本书中,运用极大的巧思,呈现人如何觉察,并且改变自身惯性。

我与茂雄关于冰山的理解,还有对冰山的诠释,并不尽然相同,但是我很赞叹他的发展,也因为此书而有所学习。
 
比如书中第3章宜君的案例。茂雄以第一轮冰山探索,内在充满生气的宜君,探索出宜君的期待为:「要改变哥哥」,再以此期待为「所依」,进行第二轮冰山探索。
 
一般冰山探索,是以事件为「所依」,探索冰山各层次。

茂雄以眼前事件,探索出的期待为「所依」,不以原有的事件为「所依」,发展出来的探索。如下列路径:
 
‧期待(此时期待是所依)→感受→观点→期待。►新的「期待」浮出冰山。
茂雄再次以新的「期待」为「所依」,重新探索一次冰山。
‧新的期待(此时新的期待是所依)→感受→观点→期待。►更新的「期待」浮出冰山。

三轮的冰山探索,带出来的期待分别是「我要改变哥哥」、「让家人开心」、「自己做到尊重他人」。让宜君重新觉察,重新认识、整理自己,带出新的决定。

茂雄的探索路径,展现了一种向度,他大方地公开了路径,我相信会让很多有心人兴奋。
 
冰山的探索路径
 
冰山的探索,以提问为基础,因此需要好奇的素养。
当有了好奇的素养,进入冰山各层次探索,需要一次又一次练习,最后会形成个人提问风格。

我与茂雄一同专训时,贝曼分享了一个简单路径,我一经使用之后,发现威力强大:事件→感受→应对。再以应对为所依,进入感受,则产生新的感受,直接连结渴望层次。
 
茂雄分享的即是他的发现,很有意思的冰山路径。
我接起茂雄的电话,他邀请我为新书作序,我当下允诺好好拜读,也好好写一序文。
与此同时,我也正在写新作,亦是细腻地呈现路径,展现冰山各种可能,而茂雄的书为我做了典範。
 
作者序
 
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
 
我带着好奇又忐忑的心情走进我人生的第一堂「心灵成长」课。好奇的是这种课程我会感兴趣吗?忐忑的是,老师会不会要我在大家面前说一些我不习惯说出的内心话?
 
这是当年我在四十几岁时,突然觉得好像顿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使用了各种方法找寻人生的意义却一直得不到答案,最后决定听从友人的建议,开始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重新认识自己,因而进入了心灵成长这个陌生的领域时的场景。
 
我已经忘了这堂课的名称及内容,只留下两个印象。一个是二、三十个同学中只有两个男性(含我在内);第二个印象是,我很尴尬地发现,每当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觉」时,全班似乎只有我一个人答不出来——不管我怎么回答,老师总是说:「你说的是『想法』,不是『感觉』!」
 
老师这样的提醒,让我对开发另一层面的自我更好奇;加上后来我规划人生下半场的方向,是要从高科技业的主管,转换跑道至心理谘商、「领导人教练」等助人的工作,但担心我这种理性远大于感性的特质,是否能做好助人的工作?为此我参加了一个长期的自我成长工作坊。我原本的出发点是想要学习感性的能力,结果不止在感性能力上有所收穫,还更进一步体会了自我觉察的重要。
 
这个工作坊的重点不在于教导心理谘商的方法,而着重于帮助学员经由自我觉察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两位老师很少「上课」,只是让学员轮流接受他们的心理谘商,解决各种困扰着学员的问题。
 
当时我尚未接受正式的心理谘商训练,加上老师也没有花太多时间讲解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所以其实并没有学到什么谘商技巧。最大的收穫是从观摩大量的谘商案例中体验到:
 
• 人们受到各种我从没想像过的问题所困扰。例如,有人即使父母都已经过世,却仍然无法违背父母生前的愿望,继续勉强自己去追求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目标;有人居然可以如此地为他人着想,即使身边的人都为他叫屈,但他却感觉不到自己的牺牲与委屈;有人即使是众人公认的人生胜利组,但他自己却认为这不是真的,而一直害怕这个假象随时会被戳穿;有人居然没有办法从任何事物中感到喜乐;有人居然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法控制的愤怒或悲伤;有人很渴望亲密关系,也总是能够很快的找到对象,但总是在双方渐入佳境时提出分手等等,不一而足。
 
• 这些困扰的产生一定有其前因后果,只是当事人自己并不知道。例如,因为小时候渴望父母的认可却一直没有得到,以至于即使在成人之后,甚至父母都已过世后,还是执着于非得到父母的认可不行。又如,因为小时候有被好友背叛的经验,以至于无法相信他人,甚至变成在亲密关系中,即使两人感情没有重大问题,却因担心终有一天会有被抛弃的可能,而宁愿自己先提分手。
 
• 如果当事人不知道这些前因后果,就会卡在他的困扰中,无法改变,因为人脑运作的方式就是得要先知道原因,才能改变。而心理谘商的功能,就是帮助当事人发现这些前因
后果。

这样的体验让我惊觉,我好像也有一些自己并不知道其前因后果的困扰。例如,我总是在工作时想着玩乐,而在玩乐时却又惦记着工作,以至于既无法完全投入工作,又不能好好地享乐。又如,我对情绪如此不敏感的原因是什么?我知道这是从事心理谘商工作的一大障碍,但如何才能改变呢?
 
这就是当时的我对于「自我觉察」的认识。这样的认识让我走出舒适圈,开始在课堂中学习捕捉自己的情绪,并将之表达出来;也尝试开放自己,与老师同学们分享更多以前不习惯和他人分享的渴望与脆弱点,并得到他们的回馈,经由这样的做法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
 
有系统地学习自我觉察
 
这个工作坊帮助了我下定决心接受有系统的专业训练,于是我辞掉企业界的工作,在50 岁时回到学校,成为心理谘商研究所的全职学生。
 
研究所的训练让我对于造成人们各种困扰的前因后果有更系统化的认识,也逐渐解答有关自己的疑惑。例如,我在幼时因为看到父亲不够负责而使得家里的经济陷入困境,也导致父母关系破裂,所以形成了「男人应该负责任,否则会有很惨的后果」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造成我在休息玩乐时仍无法放鬆的主因。又如,幼时不喜欢父母经常争吵,因此养成了避开情绪、压抑情绪的惯性,以至于对自己的情绪很陌生,因而在课堂上说不出自己当下有什么情绪。
 
有了这样的觉察后,我才能对症下药,改变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惯性。我会在该放鬆又不敢放鬆时告诉自己,我已经够努力、够负责了,那种害怕自己没有将事情做好、不够负责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夸大的反应;我也开始安排年度家庭旅游,远离台湾一、两週,学习让自己在不受打扰下安心地享受休息。
 
此外,当我不再逃避、压抑情绪,并学习表达自己的情绪后,首先带来的好处是改善了与家人的关系。过去我只会用理性频道和他们沟通,现在则增加了感性频道,所以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更能感受到彼此的关怀。其次的好处则是,我不止不再害怕情绪,甚至能够以情绪为入口,更深入地认识谘商及教练工作中的当事人,并且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改变——我的专业能力也提升了。
 
多年从事心理谘商与教练工作,我深切观察到自我觉察能带给每个人的正面影响有多大,也因此我想透过这本书与大家分享我这些年来接受专业训练后,不仅以系统化的方式深入认识自己,接着更应用所学,在谘商与教练工作中帮助他人经由觉察而改变,最后发展出书中这一套容易理解、学习与应用的自我觉察的方法。
 
发愿推广萨提尔模式与自我觉察
 
本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萨提尔模式(The Satir Model),这是由心理学大师、家族治疗先驱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所发展出来的理论。我和许多在台湾、香港、大陆的伙伴有幸在过去二、三十年间,能够跟随萨提尔的入室弟子玛丽亚. 葛茉莉(Maria Gomori) 及约翰. 贝曼(John Banmen)学习萨提尔模式的理论与应用,在个人成长及谘商专业发展两方面都受益良多,更感佩他们在推广萨提尔模式上的无私奉献,以及对学生们的关怀与教诲。
 
如今两位老师年事渐长,我们这些学生认为,将萨提尔模式以及他们的教诲流传下去,是报答他们、彰显他们最好的方法。由于我是他们来自企业界的少数学生之一,所以给予自己的使命是将萨提尔模式推广到企业界,也因此发展了将萨提尔模式应用到领导管理上的两个课程:「萨提尔教练模式」与「从自我觉察到发挥影响力」。我自2010 年以来在台湾与大陆讲授这两个课程,并于2015 年先出版《萨提尔教练模式》一书(原书名为《激发员工潜力的萨提尔教练模式》)。时隔五年,如今再完成这本书,可以说是对自己有了交代,无愧于使命。
 
很荣幸我的课程与书都算是得到相当的好评。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我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将萨提尔模式简化与结构化,并使用大量的案例(尤其是应用于企业界的案例),尝试让普罗大众能够深入浅出、有步骤地学习将萨提尔模式应用在工作与生活中。希望本书也能够达到让读者轻鬆学习的目标。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为「重新认识自己」,其中第1章说明自我觉察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惯性,以及此惯性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第2章以「冰山」的隐喻,说明我们的外在行为都受到一些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也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步骤。
 
第二部以五章的篇幅说明,「情绪」这个内在冰山要素如何影响我们的外在行为,以及如何经由认识自己的情绪模式、改变自己的情绪模式,以跳脱自己的惯性之方法。读者也可将之视为做好情绪管理、提升EQ 的方法论。
 
第三部则分别说明「观点」、「渴望」、「期待」这三个内在冰山要素如何影响我们的外在行为,并提供经由改变自己的观点模式、渴望模式、期待模式,以跳脱自己的惯性之方法。
 
认识自己是提升自己、完成人生目标的前提,希望本书所提供自我觉察的方法与工具,能够帮助你更自在地做自己,享受人际关系,同时又能达成你的人生愿望。

内容连载

解放心中的大象
 
一只在马戏团里长大的象,牠还是小象的时候,被人们用一根细细的练条绑住。慢慢地,小象的身躯随着时间逐渐愈长愈大,愈长愈大,但是绑着象的链条,还是从小就绑着牠的那根细细的练条没换,即使小象早就长成了大象、牠的身躯与力气已经比小时候强大了几十倍,但是牠仍然受制于那根不堪一击的练条。
 
好心人看着不忍心,不忍象被限制了自由,开始对象喊话:「傻象啊,真是傻,那根练条那么细,是根本绑不住你的!你只要试试看,就知道你可以轻易地挣开它!」
 
不管大家怎么喊,大象就是不为所动。喊叫无效,有个好心人于是尝试去推大象,想推大象往前走几步,牠自然就可以挣开细细的链条,重新获得自由。但是大象的身躯庞大,好心人一个人推不动,于是又召集了一批人来帮忙,想大家一起合力推,但即使几十个人一起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还是推不动。
 
那个好心人终于领悟了:除非大象自己愿意,否则旁人是帮不了牠的。最可惜的是,大象其实不需要上健身房练出六块肌,牠只要用本来就有的力气,就可以轻鬆地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问题出在能力还是惯性?
 
这则象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个寓言故事,但其实也是我们真实人生的写照,类似的例子在我们周遭不断地上演,反覆出现。
 
慧玲是个老师,教养孩子的方式总是讲大道理,这在孩子小的时候相当管用,但孩子长大之后就开始嫌妈妈啰唆,母子之间经常起冲突。先生常常劝慧玲少说两句,但慧玲还是坚持自己的方法是对的,一直到孩子开始出现拒学的情形,慧玲才惊觉自己的教养方式的确有问题。
 
李董事长白手起家,在创业初期虽然历经各种风险,但在他的努力与坚持下,终于打造起一片江山。随着事业规模的增长,许多人建议李董事长扩大授权、培育人才,但他总是担心部属不能像他一样尽心尽力,公司大小事务还是自己一把抓。一直到公司遭逢一连串的管理危机,最后被竞争者合併,李董事长才终于承认他过于刚愎自用,导致大好江山拱手让人。
 
上面这两个例子,你是否也觉得听来熟悉?每次听到这样的故事,你心里浮现什么样的想法?许多人将这样的例子归结于当事人能力不足,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慧玲身为老师,难道不具备教养儿女的知识与能力?李董事长能够创业成功,难道不具备企业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

仔细思考,上述大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启示是:许多时候,我们达不到目标的原因,不是受限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受限于我们的惯性。慧玲的惯性反应是,改变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传授知识给他人;李董事长的惯性反应则是,将事业经营好的方法就是事必躬亲。由于这种惯性反应是经由许多过去的成功经验而养成的,所以很难因为别人的建议而改变,往往要到我们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开始悔不当初。
 
真正的改变往往来自「自我觉察」
 
可见别人的建议往往很难让我们接受,真正能够促成我们改变的,要靠「自我觉察」。我们的惯性就像数千公斤重的大象,他人很难撼动。但是,大象一旦产生自我觉察──发现牠已经不是当年的小象,牠已经长大、成为力大无比的大象,不用等旁人喊叫,牠自己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改变惯性、不受限制、重获自由。
 
这就是「自我觉察」的威力。
 
到底什么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连?有什么影响?
 
所谓的「觉察」,就是发现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发明新的东西。就如同大象不需要上健身房练出六块肌,只要「发现」牠的力气和从前不一样了,就足以摆脱惯性、获得自由。
 
而「自我觉察」的定义是:
 
1.重新认识自己,特别是认识自己有哪些惯性,以及这些惯性对我们产生哪些好的影响与不好的影响。
2.了解我们的惯性是如何养成的。
3.我们要如何改变,才能不受惯性的束缚,让我们的潜力与影响力发挥出来。
 
换句话说,我们了解自我觉察的概念、学会自我觉察的方法,就能够看清楚自己受哪些惯性所影响、打开盲点,让自己能够朝心里的目标前进。
 
回到前面慧玲的例子,她好讲大道理的惯性,固然给她带来做好知识传递工作的好处,却也给她带来容易让人觉得啰唆的坏处。而她的惯性是在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过程中所养成的,因此很难因为他人的建议而改变。然而如果她早一点产生这种觉察,并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就不会导致只有在孩子出现了大问题时才有警觉。

李董事长的例子也是一样,他事必躬亲的惯性,给他带来的好处是,能够鉅细靡遗、小心谨慎地度过创业初期的难关,然而给他带来的坏处则是,一切靠自己而无法发挥团队的力量。而他的惯性是在创业成功的过程中所养成的,当然也很难因为他人的建议而改变。如果他早一点产生这种觉察,并改变其领导管理的方式,就不会导致最后将企业拱手让人的后果。
 
本书的出发点,就是协助读者培养这种自我觉察的能力。
 
自我觉察是达成人生目标的基本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达成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达成心里的愿望。我们心里的愿望可能很宏大,也可能很简单,不论愿望是大还是小,只要牵涉到他人,就需要靠「发挥影响力」,才能够达成。
 
举例来说,大的愿望如:政治家希望得到选票,政府官员希望推动政策,企业家希望功成名就,明星希望被大众喜爱等,这些当然都需要影响别人、发挥影响力才能做到。即使相对比较小的愿望如:主管希望部属接受其领导,部属希望得到主管的青睐,老师希望学生认真学习,大人希望小孩听话,太太希望先生採用她教养小孩的方式,情人希望求婚成功,朋友之间希望能和乐相处等等,这些愿望虽然相对简单,但是也都牵涉到他人,需要影响另一个人,才能达成。
 
影响别人不容易,我们经常受挫。市面上有各种书籍教大家如何发挥影响力的「方法」,然而本书的切入点不放在「如何做」才能发挥影响力,而是聚焦在「去除盲点」,就自然而然能够发挥影响力。
 
例如,太太生气时,我总是习惯性地想说服她不必为这种事生气,以至于惹得太太更生气。当我发现(觉察)自己总是想急着说服的盲点后,我的改变其实很简单──许多时候只要先静静地听太太说,太太抒发完了,她的气也就慢慢消了,她气消后感觉到我的关怀,反而就更愿意静下来听我的意见。我做得更轻鬆,但我的影响力却提升了。
 
再举一个例子。儿子喜欢玩电脑游戏,经常一玩就玩到深夜,我用各种高压手段禁止儿子上网,都没有好的效果。当我发现(觉察)儿子已经长大,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对待他的方法还是跟他小时候一样、没有跟着改变,看到自己这个盲点后,我开始给儿子更多的自由,儿子觉得被尊重,也就更愿意听我的话。我做得更轻鬆,但我的影响力却提升了。

在工作上可以举的例子更多。我刚开始担任主管时,大事小事凡事都要管,让自己累得半死,但是团队绩效却不如预期,与投入的心力不成正比。当我发现(觉察)我还是用我所习惯的鉅细靡遗的「工程师心态」在带领我的团队时,我开始在该放手时让部属发挥,结果团队绩效反而变好。我做得更轻鬆,但我的影响力却提升了。
 
这些例子,你是否有熟悉的感觉?这本书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而不是提供一些「发挥影响力的技巧」,因为我们相信,只要自我觉察的能力提升了,发挥影响力的效果就会跟着而来。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认为学习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我们认为「自我察觉的能力」与「发挥影响力的技巧」这两者相辅相成。从自我觉察着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能够更持久有效。
 
自我察觉是可以学习的能力
 

许多人一听到「自我觉察」这四个字,当下反应是:
 
「这不是废话吗?认识自己当然很重要,还要你来告诉我吗?」
 
「我当然认识自己,难道你会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吗?」
 
「这是个虚无飘渺、打高空的名词,我对于抽象的思考不感兴趣!」
 
但你真的了解自己吗?自我觉察的能力对你来说,用处不大吗?或许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经验:
 
‧「我为了一件小事跟配偶/同事/朋友大吵一架,事后想想,实在不值得为这种小事吵到这种地步。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到那个节骨眼,我总是控制不了自己,又会重蹈覆辙地和对方吵起来。」
 
‧「主管老是说我人际关系不好,我很不以为然,我承认我有时会和同事起冲突,但那都是他们先来惹我的,不是我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主管对我说:『如果只有一两个人说你不好相处,我们可以说这不见得是你的问题。但如果多数人都说你不好相处,你难道不需要检讨吗?』当下我无言以对,但我还是不知道我到底怎么了?」
 
‧「有时候我会陷入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当中,那种感觉就像是越不想失眠就越睡不着,非常难受。我很不想再发生这种问题,但我却不知道如何解决。」

许多人自认很了解自己,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都有盲点。再者,「自我觉察」给多数人的印象是:这是个经常听到的名词,且广泛地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然而同时也认为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虽然知道其重要性,但却不知如何着手将之变为一种能力。本书的出发点,就是将自我觉察这个「概念」赋予按部就班、可以操作的步骤,让它成为一种你可以自己学习的技能。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两个价值,首先是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自我觉察」的方法;第二是,提供一套具体、可学习、可操作的从「提升自我觉察能力」以「自然而然地发挥影响力」的方法。
 
本书以心理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女士(Virginia Satir)所发展出来的「萨提尔模式」(Satir Model)为理论基础,加上我们从实务经验中所归纳出来的实用工具,希望帮助读者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地学习自我觉察。
 
凡是有兴趣深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或者是想要改善人际关系、发挥更大影响力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获益。我们从教学中的经验发现,深切体会到「做人比做事难」的人,会对本书特别有兴趣。
 
本书与我们的另一本书《萨提尔教练模式》(原书名:《激发员工潜力的萨提尔教练模式》)有相辅相成的效果。这两本书都以萨提尔模式为理论基础,主要的差别是,本书强调如何发现自己的盲点、并产生改变。《萨提尔教练模式》强调的则是如何帮助他人发现盲点、而产生改变。有些读者学习了教练方法并开始实践后,逐渐发现,有时无法有效地运用教练方法来帮助他人,其原因出在自己就存在着盲点,才看不到他人的盲点。因此看过《萨提尔教练模式》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也有助于教练能力的提升。
 
没有看过《萨提尔教练模式》的读者在看完本书之后,将发现这种改变自己的方法,其实也可以用在帮助他人改变,因此可能产生学习教练方法的动机,此时再读《萨提尔教练模式》,就能够得到帮助他人更具体的方法。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1444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