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文.亚隆
原文作者:IrvinD.Yalom
译者:易之新
出版社:心灵工坊
出版日期:2021/04/19
语言:繁体中文
我想要把自己的所学传递下去,而且,愈快愈好。──欧文‧亚隆,71岁
存在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年届七旬时,有感于年岁增长,开始希望把多年专业生涯淬炼出来的智慧分享给后辈。
亚隆特别关注人生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死亡、孤独、人生的意义,以及自由与责任。让人们内心痛苦的,不只是童年创伤、压抑本能等等,还因为我们一直逃避这四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亚隆所谓的「存在治疗」是:一种动力取向的治疗,把焦点放在源于人之「存在」的这四项终极关怀。
他仿效诗人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的体裁,以诚实、雍容的气度,从45年的临床笔记中提炼出85则珍贵的忠告,不仅是心理治疗师与病人互动的祕诀、实用的观念和技巧,更充满温暖的人性。
本书共分为五部:
第一部,谈到治疗师如何和病人建立坦诚信任的关系。
第二部,探讨终极关怀,如何病人讨论死亡、孤独、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的主题。
第三部,强调治疗的祕诀,主要在一颗真诚的心,并磨练自己的敏锐度。
第四部,介绍梦的应用,帮助病人了解潜意识,以及生活的重要记忆。
第五部,提醒治疗师,迴避危险和特权的陷阱,并回头不断检视自己,让自己随着病人成长。
亚隆的提醒不只令人受用,而且直视治疗师心中的难题。例如:「如果你犯了错,就承认它。任何掩饰的企图只会弄巧成拙,公开承认错误对病人也是很好的示範,并显示出你对病人的重视」、「对于有强烈死亡焦虑的病人,我用直接的方式,平静而就事论事的剖析焦虑,常常能消除对方的疑虑」、「不要急着为病人做决定,你的决定多半不是好主意」、「坦率地把自己的两难表达出来永远不会错」、「病人多年后回顾治疗的经验时,会记得什么?是治疗师的正向支持和鼓励」、「如果治疗师移除障碍,病人就会自然地成熟,了解自己的潜力,甚至超越帮助他的治疗师,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要在两次会谈中间留下充裕的时间,否则等于是欺骗自己,也欺骗病人。」……这些忠告让治疗师回归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人,跟病人建立互信的联繫,共同通过生命的危机。
在亚隆心目中,治疗是一份「生命的礼物」。治疗师与病人不是施与受的关系,而是旅程中的同伴。唯有敞开、真挚、平等的治疗关系,才能让双方都找到心灵回家之路。
本书特色
★存在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亲自对年轻治疗师提出教导,展现神级治疗师的智慧结晶。
★无论是资深助人工作者或新世代治疗师都需要的专业宝典,出版20年来畅销不坠。
感动推荐
余德慧 前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
吴丽娟 国立台湾师範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兼任教授
张达人 天主教仁慈医疗财团法人仁慈医院 院长
陈登义 台中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医疗院长
曹中玮 资深谘商心理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退休副教授
黄素菲 国立师範大学心辅系、辅仁大学心理系兼任教授、叙事治疗理论与实务工作者
锺明勋 中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理事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欧文.亚隆 Irvin D. Yalom
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是美国当代精神医学大师级人物,也是造诣高深的心理治疗思想家。他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理论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并将存在主义哲学融入心理治疗之中,开创了风格独特、也启发无数人的治疗思想。
曾任教于美国史丹佛大学,目前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仍在加州执业。他的着作极受重视,其中《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存在心理治疗》为心理治疗的经典教科书,而一部部散文与小说,包括《日渐亲近》、《生命的礼物》、《凝视太阳》、《爱情刽子手》、《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眼泪》、《斯宾诺莎问题》、《一日浮生》、《成为我自己》等,均是全球畅销之作。妻子玛莉莲病逝之前,两人合着《死亡与生命手记》。
亚隆的太太玛莉莲.亚隆(Marilyn Yalom1932-2019)也是知名作家,着有《乳房的历史》,《太太的历史》等书。两人育有四名子女,定居加州,病逝前与亚隆合着《死亡与生命手记》。
译者简介
易之新
易之新,神经内科医师、费登奎斯老师(GCFP)、身心灵书籍译者,译有《超个人心理治疗》、《荣格心理治疗》、《疾病的希望》、《心理学家的面相术》、《当下觉醒》、《费解的显然》、《成为有能的自己》、《生命的礼物》(心灵工坊)与《身体的智慧》、《存在心理治疗》、《新关系花园》(张老师文化)等三十余本书籍。
目录
【推荐序一】重温经典新感动 曹中玮
【推荐序二】助人实务工作者舒心养智的床头书 黄素菲
【推荐序三】生命的礼物、生命的传承 吴丽娟
【导读一】生命礼物 余德慧
【导读二】给有血有肉的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一封公开信 陈登义
前言
第一部 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关系
1.移除病人面前的障碍
2.诊断限制了我们的能力
3.旅程中的同伴
4.亲近的关系
5.支 持
6.从病人的窗户往外看
7.对别人的同理心
8.让我们一起改变
9.承认你的错误
10.为每一位病人创造崭新的治疗
11.重要的是行为,而不是话语
12.亲自接受治疗
13.治疗师有许多病人,病人却只有一位治疗师
14.运用此时此地
15.为什么要运用此时此地
16.此时此地的运用——灵敏的耳朵
17.在此时此地寻找相同的情形
18.疏通此时此地的问题
19.此时此地能活化治疗
20.把你自己的感受当成资料
21.谨慎表达此时此地的意见
22.此时此地的每一件事都有运用的价值
23.每次会谈都核对此时此地的状况
24.你对我说过什么谎
25.空白萤幕?算了吧
26.治疗师的三种自我坦露
27.治疗的转机——透明
28.说出此时此地的感受需要小心斟酌
29.谨慎说出治疗师的私人生活
30.如何坦露你的私人生活
31.治疗师的透明度与普遍性
32.病人会抗拒治疗师的坦露
33.避免扭曲的疗癒
34.带领病人走得比自己更远
35.从病人那儿得到帮助
36.鼓励病人自我坦露
37.心理治疗中的回馈
38.温和有力地提供回馈
39.运用「部分」来增加回馈的可接受度
40.莫趁热打铁
第二部 终极关怀
41.谈论死亡
42.强化死亡与生命的议题
43.如何谈论死亡
44.谈论生命的意义
45.自 由
46.帮助病人承担责任
47.不为病人做决定
48.决定是进入存在基石的捷径
49.把焦点放在抗拒做决定
50.藉提出建议而促进觉察
51.催化决定的其他方法
第三部 治疗的祕诀
52.把治疗看成连续的会谈来进行
53.每次会谈都要写笔记
54.鼓励病人密切观察自己
55.病人流泪时
56.在两位病人之间为自己留点时间
57.坦率说出你的两难
58.家庭访问
59.不要把诠释看得太重要
60.加速治疗的方法
61.治疗好比生活的彩排
62.把最初的怨言当成着力点
63.不要害怕碰触病人
64.绝不可与病人发生性关系
65.寻找週年纪念和生命阶段的问题
66.决不能忽略「治疗焦虑」
67.医生,请你除去我的焦虑
68.成为爱情刽子手
69.询问病史
70.询问病人每日的时程
71.病人的生活中有些什么人
72.与重要他人会谈
73.探讨以前的治疗
74.我们都有阴暗面
75.佛洛伊德也有对的时候
76.认知行为治疗真有那么好?
第四部 梦的运用
77.梦是很值得运用的工具
78.对梦做彻底的解释?算了吧
79.恣意搜括梦境
80.掌握梦的领航能力
81.从病人的梦了解他的生活
82.注意第一个梦
83.谨慎处理关于治疗师的梦
第五部 危险和特权
84.注意职业上的危险
85.珍视职业上的特权
【附录一】欧文.亚隆作品
【附录二】延伸阅读
【附录三】参考书目
序言
推荐序一
重温经典新感动
曹中玮(资深谘商心理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退休副教授)
心灵工坊将重新出版欧文.亚隆的着作《生命的礼物》,邀我写推荐文。虽明白这是件难度颇高的事,可又觉得这本书太重要,对我也意义重大,而亚隆又是我最敬佩的前辈大师,只思考了片刻就答应了……
接下来的日子心心念念该如何完成我的「推荐」任务,却迟迟难以下笔。后来才想通,亚隆的书,特别是在台湾心理助人领域里,其实根本不必推荐的,他的书必然畅销呀!于是,我想就写写这十七、八年来,反覆阅读此书的读后感吧。
那一年,我不到五十岁,正在形成自己的谘商个我理论,在书店里看到《生命的礼物》这本书,尤其是副标题「给心理治疗师的八十五则备忘录」,简直如获至宝。
写此书时亚隆七十一岁,他在〈前言〉里,以个案找不到他的梦开头:个案依约来晤谈,遍寻不着亚隆,只看到那长满蜘蛛网的草帽。亚隆告诉读者,他需要开始正视自己已经老了的事实,无法再否认。他终能体会:「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研究生命週期时,把人生后期的阶段称为『丰盛期』,是一种后自恋时期,把注意力从一己的扩展,转到照顾、关心接棒的后代。……这观念正符合我的情形,我想要把自己的所学传递下去,而且,愈快愈好。」
当年的亚隆也正为美国心理治疗的发展而忧心忡忡。他认为这个行业已经被经济压力扭曲到某种程度,担心日渐精简的训练课程,贫乏到培养不出有效能的心理治疗师。所以这本书也是为那些仍然愿意花时间、精力接受严格在职训练,想让自己大幅成长与改变、愿意承诺以个案利益为重要考量的心理治疗师而写。
因此,《生命的礼物》在亚隆的着作中很独特。内文是以八十五则短篇的形式,将其四十五年职业生涯淬炼出来的宝贵经验,以清晰的文字、亲身经历的实例,对所有后辈心理助人工作者提出中肯的引导,协助大家做好这份人与人真诚交会的特殊工作。
亚隆的写作初衷让我感触万千、心有戚戚焉!数年前,我经历与死亡正面交锋的挑战后,深刻领悟活下来的使命将以传承为主,要把自己亲身体会的相关经验交棒出去。另则,台湾的《心理师法》正式公布实施刚好满二十年,虽然这对心理助人专业领域的发展有很正向的助益,但也因此有部分心理师迷失在生存竞争里,考量的是如何尽量让个案持续晤谈,而非以个案本身的需求和福祉为依归;或在谘商中过度依赖容易上手的媒介物,如牌卡,而轻忽基本功的磨练。
这本书在台湾此时再版,我个人觉得如即时雨般,深具意义。
重温的感动
在我心中,欧文.亚隆很是特别,他拥有大师风範,却不是偶像、神化的样貌。我崇拜他,即因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个真实完整、内在自由又坚定的人。回顾自己的专业生涯,我必须承认,除了自己的学习和体验,亚隆的所有着作,尤其是《生命的礼物》,一如长者前辈陪伴在旁,一直引领我前进,提供我丰厚的养分。
再次看这本书后,有些特别的发现和感想。
专攻完形治疗的我,发现亚隆也曾经接受「完形治疗师佩特.邦嘉特纳(Pat Baumgartner)两年的训练」(第12章),这是我之前阅读时没注意到的,超开心!难怪我常感觉自己的观点和亚隆很相近(自以为是的)。
又例如,第1章〈移除病人面前的障碍〉和我在完形治疗中强调心理师最主要的工作即是移除遮蔽当事人觉察时所有的障碍物,非常相似。第10章中亚隆说「要为每一位病人创造崭新的治疗」,完形治疗也秉持着类似的理念:真正看见你眼前这个独特的人,并为每位当事人量身订做适合他的「实验」。
觉察错误,勇于承认
〈承认你的错误〉(第9章),这是亚隆一直勇于实践的态度。在亚隆第一本心理治疗故事《爱情刽子手》中,特别震撼我的,是他坦白写出在治疗中所出现的自己人性「黑暗」面,以及他力超越自身限制和掌控「暗黑」的念头。例如,第三章《胖姑娘》描述他「碰到一个身材令我倒尽胃口的胖女人,我能培养出坦诚、关爱的关系吗?」最后治疗成功,亚隆竟然还记录了这位个案揭穿治疗初期亚隆不够接纳她、使她受伤的过程。
在大师级的书中见到这样公开承认错误,实在太难得了,一般人即使是对亲友坦承错误,都是很难的。然而,能够呈现「是人就难以避免」的真实状态,才能让后辈也愿意面对自己、直视在成为心理师这条路上跌跌撞撞的过程。
而且,别说犯错,只要心理师言不由衷或内外不一致,当事人都能察觉,不管年纪多大。我曾谘商过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某次我必须准时离开,赶去参加重要会议,但那天快谈完时,小个案一反常态东摸西摸,彷彿在拖延似的。晤谈时间一结束,我忍不住立即提醒他时间到了,男孩抬起了头,看着我说:「妳很赶时间喔!」我吓了一跳,不得不向他承认且道歉……
事后回想,我虽然事先已安排妥当、且自觉时间充裕,潜意识却仍焦虑着若未准时结束谘商,我会赶不上会议。孩子感觉到了我潜在的不安,有些生气而被动抗议。还好,我马上承认错误,反而让之后的谘商关系有了更好的进展。
自我坦露
在心理治疗师的自我坦露上,亚隆是最有影响力的倡议者。本书第25至32章阐述治疗过程适时运用自我坦露的功效,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治疗师的自我坦露有很多种,有些可以促进治疗,有些却有问题,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第26章)
我个人认为,「自我坦露」用得好,对谘商的助益的确很大。但它也是个很难运用恰当的「技巧」。例如,有时心理师希望分享曾有过的相似经历,以造成同理的效果,或让个案有普同感。但若说得过多或不适当,当事人可能感到自己比不上心理师拥有的内外在条件(至少当下),而更感挫折;另则,自我坦露容易让当事人对心理师过度好奇,造成谘商的焦点转移;而当事人问心理师有关婚姻、家庭的私人议题,常常只是他逃避真正情绪和需要的烟雾弹,很少对心理师真实的回答感到满意(这也与我们的文化特性有关)。遇到这情况,我通常先澄清和适度探索当事人问此问题的动机,再判断是否坦白以告。
我想「自我坦露」要运用得宜,必须清楚分辨坦露自己绝不是心理师个人分享的需要;并必须抓到准确的时机点和适当的内容。
为当事人做决定与提供建议的思考
第47章中,亚隆说「不要急着为病人做决定,你的决定多半不是好主意。」我非常赞同。亚隆也在第48至51章中,详细讨论心理治疗师做决定和给建议的议题。然我还想补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心理师不能只为了坚守此原则而放下专业责任(基于我个人对国内部分心理师特性的认识)。
所谓特殊状况,例如严重家暴、未婚怀孕等需要通报的事宜,通常由心理师在对个案知后同意之下进行通报。
此外,决定谘商目标时,心理师往往也需要提供个案专业上的判断和引导讨论。
还有,谘商过程中,当个案单方面提出结案,而心理师在专业评估上觉得不宜时,也不该以尊重为由,单独让个案做此「决定」。心理师可能先要跟个案好好讨论双方的谘商关系。
我认为心理师有时仍需要适时给当事人建议的,不过在给建议时可以和当事人一起讨论、或心理师以自我坦露的方式来分享意见。
晤谈的间隔与纪录
第三部谈治疗的祕诀,亚隆说:「把治疗看成连续的会谈来进行,每次会谈都要写笔记,在两位病人之间为自己留点时间……」
我观察到有些心理师会连续安排三个或更多个案,而之间没留下空档休息或调适的时间,真觉得不可思议。
我个人也习惯谘商或督导结束后,一定写或长或短的笔记,数十年都如此。尤其,现在当事人可以请求索取自己的谘商纪录,因此心理师更有必要这么做。心理师还在疑惑、探索或猜测的谘商内容,或是属于私下联想或正在考量需要检讨、调整的部分,不该轻易记载于正式纪录中,但这些内容又非常值得记录,所以自然需要写另外的谘商督导笔记。我知道做纪录是许多心理师的压力,然这样的笔记对我而言,助益甚大。
谘商成效在生活中实践的重要
我一直认为谘商不是在个案「啊哈」的顿悟后,就能结束的,特别是较年轻的个案。陪伴当事人在生活中实践自己的觉察与领悟,仍是谘商中重要的部分。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较紧密,尤其是家人之间。常见的状况是,当事人在谘商后做出了改变,身旁亲密他人却不习惯这样的变化而加以阻挠,甚至批判当事人变得自私,使得当事人备感挫折。这观点在本书第61章「治疗好比生活的彩排」中亦有讨论。
谨慎与当事人身体接触
我虽同意亚隆在第63章「不要害怕碰触病人」所论,但我还是想提醒,这议题有文化上的差异。我认为,心理师和当事人身体的接触要谨慎,并考量文化中的相关禁忌。通常,男性心理师面对异性个案时要特别注意。我会考量当下身体接触的必要性,并征求当事人的同意。
这本书传达的理念太丰盛,我的感想多到说也说不完,我想是该停笔了。请读者自行细读,定会和我一样,甚至有更多的收穫和启发。
最后,让我借用亚隆在〈前言〉中的一句话做结:「我仍希望读者能找到有创意、属于自己的方式,把我的所学加以改造,并应用到自己特殊的工作处境中。」
推荐序二
助人实务工作者舒心养智的床头书
黄素菲(国立师範大学心辅系、辅仁大学心理系兼任教授、叙事治疗理论与实务工作者)
在《生命的礼物》这本书中,欧文当然会论述存在治疗的死亡、生命的意义、自由(包括责任和决定)这几项终极关怀,以及临床上常见的各种议题。欧文也强调梦的运用梦是有效治疗中无价的工具,梦代表病人深处问题的敏锐叙述,只是使用一种视觉意象的语言。欧文言简意赅地说明他进行心理治疗的位置:以人际模式的参考架构进行团体治疗时,乃假设病人陷入绝望是因为他们无法发展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当运用存在治疗的参考架构时,则假设病人陷入绝望是因为面对人类处境的严酷事实:存在的「既定事实」,而产生的结果。
然而,对我深具取发的篇章是他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关系」的重视,及如何从治疗「关系」转向治疗「目标」。欧文提醒治疗会谈中的两大面向:「内容」和「过程」。「内容」只是指说出的话、使用的字句、所谈的具体议题。「过程」则是指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欧文强调:「好的治疗师绝不该试图强行讨论任何内容,因为治疗不该受理论所驱动,而应该受关系所驱动」。这样清晰的治疗师位置,促成的欧文的治疗既明确又复杂,他可以在明确清晰的假设架构中,自由地跟着病人,进入病人繁复的肌理,给读者带来多样又多元的视野,这也正是欧文迷人之处:深入生命的奥祕之中,又始终洞烛机先。
虽然我的叙事治疗立场跟欧文的存在治疗立场,不一定完全一致,但是我特别有共鸣的是他说:「诊断限制了我们的能力在治疗工作中,我们必须保持某种客观性,但不要太过头了」。《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诊断系统在治疗界就是强势的主流故事,一旦心理师太过依赖诊断,就会选择性地忽略不符合特定诊断的观点,包括来访者的其他隐藏故事。何况心理谘商从来就没有「标准化」程序,每一次谘商都是无法预期的河水流动,必定是依现场交会而量身打造。尤其糟糕的是,在这种诊断的强势作用之下,会使来访者帮自己贴上标籤,强化单一故事,产生自我设限,忽视多元的可能性而降低生命能量。
欧文比较喜欢把自己和病人看成「旅程中的同伴」,这个用语打破了受痛苦折磨的人和提供疗癒的人之间的藩篱。这个观点十分鲜明地强调出欧文重视关系的立场,打破给予帮助和接受帮助、心理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权力结构,双方并非上对下的阶层关系,而是平等、开放、连结的关系。欧文彻底看穿了每一个人都一样,没有哪一个治疗师、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免除存在的悲剧本质。因此心理师除了要能对来访者表达同理心,更需要帮助来访者发展对别人的同理心,欧文将治疗看成双方一起成长、一起改变的过程,他说:「让他们进入你的心里,影响你、改变你,而且要让他们知道这一点」。
关于「治疗关系」,欧文的立场可以说是非常前卫的。年迈的来访者晤谈结束,要出门面对寒冬冷温时,心理师可以帮她穿上外套吗?心理师可以握住来访者的手、甚至拥抱来访者吗?心理师可以和认识的人做谘商吗?心理师被癌症患者要求抚摸他因化疗掉光头髮的头皮,心理师要摸吗?来访者问心理师:「你会爱上我吗?」心理师要怎样回答?以上问题,欧文几乎都打破以上所谓的「伦理界线」,他的答案是:「我会尽自己所能,试着以关爱、人性化的方式来反应,可是稍后我一定会询问、讨论我的动作引发什么感受,也分享我自己的感受。」换句话说,心理师不要因为墨守成规而束手束脚,而要在谘商时视状况有即时的反应、有责任感、有创意,藉由关系,来达到治疗目标。
虽然治疗关系无比重要,但是欧文说:「心理治疗并不能代替生活,而是生活的彩排。换句话说,虽然心理治疗需要亲近的关系,但关系并不是目标,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如果来访者只是在谘商中改变是不够的,这些改变必须实际发生在来访者的生活中,因此最初来谈的问题故事可以当作灯塔,在谘商过程用以指引方向,以便确认谘商过程是否有达到转化问题的作用。
这本书绝对不只是给新手心理师的指引,任何以心理治疗为志业的临床工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由于编写的方便轻巧,很适合放在床边,睡前随便翻一则阅读,都很舒心养智。
前言
黑暗中,我来到你的办公室,却找不到你。办公室空无一人,我进入四下搜寻,只看到你的巴拿马草帽,里面满是蜘蛛网。
病人的梦改变了,我的草帽中结满蜘蛛网,办公室黑暗而空无一人,怎么也找不到我。
病人担心我的健康。这么长期的治疗,我到时还在吗?当我渡假时,他们害怕我一去不返,而今想像参加我的葬礼或探视我的坟墓。
病人总是提醒我逐渐老去,但这是他们份内的事。我不是要他们坦露所有感受、想法和梦吗?即使只是可能找我治疗的病人,也都异口同声地问我:「你还收新的病人吗?」
我们否认死亡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相信个人的特殊性,相信自己可以免除生物的必然性,以为生命不会以对待别人的严酷方式来对待我们。我记得多年前因为视力退化拜访一位验光师,他问了我的年龄,然后回答:「四十八岁,嗯?是了,照预定时间就该有这种问题了。」
在理智上,我当然知道他的话全然正确,可是我内心深处涌出这样的吶喊:「什么预定时间!是谁要照预定时间!一点也没错,你们可能按照预定时间,但绝对不是我!」
当我了解自己正迈入所谓人生后期的岁月时,真是非常洩气。我的目标、兴趣和雄心壮志都照着可以预料的方式在改变。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研究生命週期时,把人生后期的阶段称为「丰盛期」,是一种后自恋时期,把注意力从一己的扩展,转到照顾、关心接棒的后代。现在,年高七旬的我终于能体会艾瑞克森的清明识见,丰盛期的观念正符合我的情形,我想要把自己的所学传递下去,而且,愈快愈好。
可是,给下一代治疗师指导和鼓励,在当前可真是充满困难,因为这个领域正面临极大的危机。经济导向的健康照护体制授命要彻底修改心理学的治疗方式,而心理治疗不得不讲究效率,也就是以价格低廉为第一要务,如此必然产生短期、肤浅、不扎实的治疗。
我担心将来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为下一代训练出有效的心理治疗师。精神医学住院医师的训练课程做不到这一点,精神医学已经处于放弃心理治疗的边缘,因为现在的医疗保险公司只给付收费低廉的心理治疗师(换句话说,就是没受过多少训练的治疗师),所以年轻的精神科医师被迫专攻精神药物学。当代同时娴熟于动力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精神科医师,恐怕就要变成濒临绝种的动物了。
临床心理学的训练课程呢?显然要靠它来填补这个缺口啰!不幸的是,临床心理师面临同样的市场压力,大部分心理研究所博士班的因应之道,就是教授症状导向的短期治疗,以便得到保险的给付。
所以我为心理治疗忧心忡忡。它会被经济压力扭曲到什么程度呢?它会因为过度精简的训练课程而贫乏到什么地步呢?虽然如此,我还是抱持信心,相信将来会有一群治疗师从各种教育学科中走出来(如心理学、谘商辅导、社会工作、教牧谘商、临床哲学),继续追求严格的在职训练,即使在健康保险制度的压榨之下,仍然能找到想要大幅成长与改变、愿意承诺要接受长期治疗的病人。为了这些治疗师和病人,我写下这本书。
在整本书中,我劝告学生放下不同学派的意识型态,採取多元的治疗方式,从不同的治疗取向提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虽然如此,我的治疗大部分是来自人际学派和存在学派的参考架构,所以本书的主体大多是根据这两种观点的议题而来的。
自从进入精神医学领域以来,我有两个持久不变的兴趣:团体治疗和存在治疗,这两者是平行不悖但各自不同的兴趣。我并没有进行「存在团体治疗」,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这会是什么样的治疗。这两个模式的不同,不只是形式的差异(形式上,团体治疗包括大约六到九个成员,而存在心理治疗则是一对一的方式),也在于两者主要参考架构的不同。当我以人际模式的参考架构进行团体治疗时,会假设病人陷入绝望是因为他们无法发展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可是,当我运用存在治疗的参考架构时,就有非常不同的假设。病人陷入绝望是因为面对人类处境的严酷事实(存在的「既定事实」)而产生的结果。由于本书许多主题是根据大多数读者不太熟悉的存在架构,所以在此先做个简短的介绍。
存在心理治疗的定义:一种动力取向的治疗,把焦点放在源于存在的重要事物。
容我在此详细解释这个精简的定义,说明「动力取向」这个措辞。动力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通俗的定义,一个是专业的定义。动力(来自希腊字根dynasthai,表示有能力或有力量)的通俗意义是指有力量或活力(亦即精力充沛的人,比如充满活力的足球前锋或政治演说家),这种用法显然不适合此处,如果把这个意义用在我们的专业上,非动力的治疗师是谁呢?不就是懒散迟钝的治疗师吗?
不,我是指专业上的「心理动力」,包含了力量的观念,但是出自佛洛伊德的心智功能模式,这个模式假定个体中冲突的力量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冲突的力量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觉知层面,有些甚至完全在潜意识中。
既然存在心理治疗是一种动力心理治疗,就像各种心理分析疗法一样,认为潜意识的力量会影响意识的功能,可是,当我们问下一个问题:冲突的内在力量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时,就看见它与其他各种心理分析思想体系的分野了。
存在心理治疗取向假设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内在冲突,不只是出于我们与压抑的本能力量、内化的重要他人,或是遗忘的创伤记忆的挣扎,也来自我们对抗存在的「既定事实」。
存在的「既定事实」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让自己不管日常生活所关心的事,而深思我们在世界上的处境,必然会碰触到存在的深层结构,套用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lich1886-1965,德裔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的说法,就是「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s),我认为在心理治疗中,有四个终极关怀是非常显着的,就是死亡、孤独、人生的意义和自由。(每一项都会在本书特定的章节中提出其定义与讨论。)
学生常常问我,为什么不提倡存在心理治疗的训练课程。原因在于我从不认为存在心理治疗是有其分离、独立意识形态的学派。与其发展存在心理治疗的课程,我宁可为受过良好训练的动力心理治疗师补足所需的教育,提升他们对存在议题的敏感度。
过程与内容
存在治疗在实务中看起来像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注意治疗会谈中的两大面向:「内容」和「过程」。「内容」只是指说出的话——使用的字句、所谈的具体议题。「过程」则是指完全不同而且非常重要的面向——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当问到一个互动的「过程」时,我们指的是这些字句(以及非口语的行为)告诉我们,参与互动的双方之间有什么性质的关系。
如果有人观察我的治疗会谈,常常会觉得看不到关于死亡、自由、意义或存在孤独冗长而明确的讨论,这些关于存在的「内容」可能只在某些病人的某些治疗阶段才能见到。事实上,好的治疗师绝不该试图强行讨论任何内容,因为治疗不该受理论所驱动,而应该受关系所驱动。
可是在同样的会谈中,从存在取向来观察某些典型的过程,就可能看见完全不同的故事。提升对存在议题的敏感度,会深深影响治疗师和病人的关系,并对每一次会谈产生作用。
我自己对这本书所採用的特殊体裁感到非常意外,我以前不曾料到自己会写出一本对治疗师一连串忠告的书,不过,回顾过往,我清楚知道孕育这本书的确切时刻。两年前,在欣赏加州巴莎迪那市的杭汀顿日式花园后,我发现杭汀顿图书馆陈列了英国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畅销书,十本展示的书中,有三本被归类为「忠告」,分别是关于动物饲养、缝纫和园艺的书。我觉得很惊讶,在几百年前刚开始有印刷机的时代,提出忠告的书竟然就能吸引大众的注意。
多年前我治疗过一位作家,她在连续写出两本小说后,就对写作感到索然无味,决定不再写作,除非出现什么紧咬屁股的灵感,我听了咯咯轻笑,但并没有真正体会她的意思,直到杭汀顿图书馆的那一刻,我被写出一本忠告之书的想法咬住屁股不放时,才懂得她在说什么。我立刻决定放下其他写作计画,开始搜寻我的临床笔记和日记,向开始学心理治疗的人写了一封公开信。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的幽魂围绕着本书的写作。在杭汀顿图书馆的经验之前不久,我重读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Poet),因而有意试图把自己提升到他诚实、雍容、宽宏精神的标准。
本书的忠告取材自我四十五年来临床实务的笔记,是我觉得在治疗工作中非常有用的观念和技巧的杂文集,这些观念都是我个人的看法,间或夹杂一些原创的观念,读者不太可能在别的地方看到同样的东西。因此,绝不能把本书看成有系统的手册,我希望它成为完整训练课程之外的补充。我杂七杂八地挑选了八十五个主题,根据的是我的热情,而不是任何特殊的次序或体系。一开始,我列出了两百多个忠告,最后删除了我自觉热情不足的部分。
我选择这八十五篇文章还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我最近写的小说和故事描述了许多治疗的方法,都是我觉得在临床工作中有用的部分,不过小说是喜剧,常常带着嘲弄的语气,许多读者并不确定我描述的治疗方法是否当真,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写下正经的纪录。
这本书详细记录我特别喜欢的方法或叙述,内容着重于技巧,较少谈及理论。想要了解更多理论背景的读者可以阅读我写的教科书《存在心理治疗》(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和《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本书可说是发源于这两本书。
由于我接受的是内科学和精神医学的训练,已经习惯用「病人」这个措辞(字源是拉丁文的 patiens,意思是受苦或患病的人),可是我用这个名词是与「案主」同义的,案主是心理学和谘商辅导传统常用的名称。对有些人而言,「病人」这个用语代表一种冷漠、不关心、不投入、权威的治疗师立场,但详细读过本书后,读者就会知道我想要鼓励的是以投入、开放和平等为基础的治疗关系。
包括我以前写的书在内,大部分的书都会以一些坚实的论点当骨干,然后填入许多内容当血肉,以优雅的方式把骨干串连起来。由于我选取了许多建议和独立的文章,删去了填充和过渡的文章,所以这本书会有情节不连贯而跳动的情形。
虽然我是杂乱地选取这些建议,也期望读者会以没有系统的方式浏览这些作品,不过,我后来想了一想,还是把这些文章组合起来,以便于阅读。
第一部(1—40)谈到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关系,特别强调此时此地、治疗师如何运用自己这个人,以及治疗师的自我坦露。
第二部(41—51)则从过程转向内容,提出一些方法来探讨死亡、生命的意义、自由(包括责任和决定)这几项终极关怀。
第三部(52—76)谈到平常治疗行为中的各种议题。
第四部(77—83)论及梦在治疗中的运用。
第五部(84—85)讨论身为治疗师的危险和特权。
这本书穿插了许多我特别喜欢的名言和技巧,同时我也鼓励自发性和创造力,所以请不要把我的治疗风格当成某种特定程序的诀窍,它们代表的只是我自己的观点,以及我想深入找出自己风格和论点的企图。许多学生会发现,其他理论的立场和技巧风格可能更适合他们。本书的忠告来自我临床治疗高功能与中高功能病人的经验(而不是精神病患或明显有智力障碍的病人),我们的会谈通常是一週一次(有时是一週两次),时间持续数个月到两、三年。我治疗这些病人的目标是很有雄心的。除了症状的移除和痛苦的减轻,我还努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基本的人格变化。我知道许多读者会有不同的临床处境、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病人族群,以及较短的治疗期,但我仍希望读者能找到有创意、属于自己的方式,把我的所学加以改造,并应用到自己特殊的工作处境中。
内容连载
1. 移除病人面前的障碍
人的内心藏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只要移除障碍,每个人都能发展为成熟而完全实现自我的成人,就好比小小的橡实终将长成高大的橡树一样。
在我还是学习心理治疗的年轻学生时,所读过最有用的书就是卡伦.荷妮(Karen Horney)的《自我的挣扎》(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直译为「精神官能症与人的成长」),这本书最有用的观念就是,人的内心藏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荷妮相信,只要移除障碍,每个人都能发展为成熟而完全实现自我的成人,就好比小小的橡实终将长成高大的橡树一样。
「就好像小小的橡实终将长成高大的橡树……」,这个奇妙的意象是多么清楚而释放人心啊!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对心理治疗的态度。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识见,我的任务是移除阻挡在病人面前的障碍。我不需要一肩挑起所有的工作,不需要鼓舞病人产生成长的欲望、充满好奇心、意志力、对生命的热情、爱心、忠诚,或是使我们成为完人的无数特征。不,我必须做的只是找出障碍,并将之移除,其余的部分会被病人内在实现自我的力量所激发而自动出现。
记得一位年轻的寡妇说她有颗「破败的心」,已无法再爱任何人。要处理无法爱人的问题实在令人却步,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如果是把心力拿来找出她在爱人方面的障碍,并将之移除呢?这是我可以做的。
我很快了解爱别人会使她觉得自己不忠,对她而言,爱上另一个人就是背叛死去的丈夫,就好像逼丈夫最后盖棺论定一样。要是她爱另一个人像爱丈夫一样深刻,就意味着她对丈夫的爱是有暇疵的,这是她完全无法接受的。她怕爱别人会毁掉自己,因为它必然会伴随着失落与失落造成的剧痛。她觉得再次恋爱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是邪恶、不祥的人,她的吻是死之吻。
我们努力治疗了好几个月,以找出所有阻止她爱上别人的障碍,在这段时间,我们依次对付每一个非理性的障碍。虽然辛苦,可是一旦完成,病人内在的动力就接管之后的过程。她遇见一位男人,沉浸在爱河中,终于再婚。我不需要教她如何寻找,如何给予,如何珍惜,如何去爱——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她这些事。
关于荷妮,我想再多说一些,大部分年轻的治疗师并不熟悉她。由于在我们这个领域中,杰出理论家的兴衰速度太快了,我将会不断提起往事,不只是为了对他们表达敬意,也是强调心理治疗领域长久以来有许多卓越的贡献者,为今日的治疗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础。
美国对心理动力理论的独特贡献具体呈现在「新佛洛伊德」运动中,这是一群反对佛洛伊德把焦点放在驱力理论的医师和理论家所兴起的运动。所谓驱力理论就是认为发展中的个体主要是受到内建驱力的表现所控制的。
新佛洛伊德学派强调个体周遭人际环境的庞大影响,终其一生都会形塑人格的结构。最知名的人际理论家包括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佛洛姆(Erich Fromm)和荷妮,他们的理论都已深深地整合、同化到我们今日所使用的治疗语言和实务之中,我们自己虽然不知道,却都可说是新佛洛伊德学派的一员。这让我想起莫里哀(Moliere1622-1673,法国着名剧作家)的《贵人迷》(Moliéres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剧中描写的朱耳丹先生,在学习散文的定义时惊叹道:「想想看,我一辈子说的话都是散文,而自己却毫不自知。」
4. 亲近的关系
在治疗中,只有透过自己与治疗师间亲近关系的体验,才能得到帮助。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关心并维护我与病人的关系,我会仔细注意我与病人如何看待对方的每一个细微差异。
许多病人都在亲密这个範畴中有很多冲突,在治疗中,只有透过自己与治疗师间亲近关系的体验,才能得到帮助。有些人害怕亲密,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某种根本不被接纳的特质,某种令人厌恶、不可原谅的特质。如果是这样的话,向别人完全显露自己而仍然得到接纳,或许会是治疗上的重大助力。还有些逃避亲密的人可能是出于害怕被人利用、受制于人或是被遗弃,对这些人而言,亲密与关心的治疗关系可以成为具有矫正作用的情绪经验。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关心并维护我与病人的关系,我会仔细注意我与病人如何看待对方的每一个细微差异。病人今天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冷淡?好强?不注意我说的话?他是否私下运用我说的话,却拒绝公开承认我的帮助?她对我是否过度恭敬?谄媚?太少表达反对或不同的意见?疏离或多疑?他是否梦见我,或是把我放在白日梦的情节中?他在幻想时,对我说了什么话?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而且多多益善。我在一个小时的会谈中,一定会核对彼此的关系,有时可能只是简单地问:「今天我们进行得如何?」或是:「今天在这里会谈的感觉怎么样?」有时我会请病人推测会谈之后的感受和想法:「想像半个小时以后,你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回顾今天的会谈,你对自己和对我会有什么感觉?关于你我今天的关系,会有什么想说而没说的话,或想问而没问的问题呢?」
22. 此时此地的每一件事都有运用的价值
此时此地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在治疗中运用。
此时此地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在治疗中运用。有时最好能在当下提出评论,有时则最好单纯地记住所发生的事,之后再提出来。例如,假设一位病人痛苦地流泪,这时最好记住此时此地的疑问,在其他时候谈到这件事时,才讨论其影响:「汤姆,我想回头谈上週的事,那时发生一件不寻常的事。你信赖我而表达更多的感受,头一次在我面前痛哭。告诉我,对你来说,那是什么样的经验?能在这里放下心理障碍,让我看见你的眼泪,你觉得怎么样呢?」
要记住,病人并不只是自己在哭或是表露感觉,他们是在你面前这么做,这种此时此地的探索可以让人领悟表达感受的意义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有位病人在会谈时觉得非常感动,不寻常地在结束时要求拥抱,如果我觉得应该这么做的话,就会拥抱病人,但一定会在某个时候(通常是下次会谈时),回头来谈拥抱的要求。请记住,有效的治疗包含交替的过程,在引发与体验情感之后,就可以分析并整合情感。要等多久才能开始分析情感的事件,在于治疗师的临床经验。当涉及很深的感受时(痛苦、悲伤、愤怒、爱),最好能等到感受平静下来,防卫的状态减轻以后再谈。(参考第四十章「打铁莫趁热」)
珍是一位容易生气、非常沮丧的女性,经过几个月之后,才对我有足够的信任,而把深沉的绝望表现出来,一次又一次,我非常感动而想安慰她,可是我都失败了,每当我试图安慰她时就好像被反咬了一口。由于她非常敏感,很容易觉得被人批评,所以我等了好几个星期才分享这项观察。
每件事都可以运用,特别是情绪强烈的事件。治疗中会有许多突发的事件或反应,治疗师可能收到病人愤怒的信件或电话;可能无法提供病人想要的安慰;可能被视为全知全能的人,从来没有受到质疑;或是一直被病人挑战,他们可能迟到、填错帐单,甚至把两个病人安排在同一个时段。虽然这些经验会让我感到不安,但我还是相信,如果适当地提出这些事,都能对治疗工作有某些好处。
39. 运用「部分」来增加回馈的可接受度
「部分」是很有用的观念,可以在治疗的各个阶段降低病人的否认和抗拒,也是和缓地探讨矛盾心理的好方法。
关于回馈还有一些建议。避免给予笼统的回馈,要清楚而有重点。对于病人常问治疗师是否喜欢他们的问题,不要只简单地给予肯定的答覆,而要重组病人的问题,并讨论病人拉近你和推开你的部分。这样的反应会更为有用。
「部分」的运用常常是减少防卫的利器。例如,一位老是迟付会谈费的病人,每当讨论到这一点,他就觉得非常难堪,提出许多没什么道理的藉口。我发现下述的说法颇为有用:
「达夫,我了解你可能有现实的理由,才没有准时付费,我也了解你在接受治疗时很努力,重视我,也觉得我的治疗是重要的。可是,我也认为你有一小部分在抗拒,所以对于付我费用有某些强烈的情绪,我很想谈谈这个部分。」
「部分」是很有用的观念,可以在治疗的各个阶段降低病人的否认和抗拒,也是和缓地探讨矛盾心理的好方法。此外,对于无法忍受矛盾,把人生看成黑白分明的人,也可以有效地向他们介绍由黑到白的灰阶观念。
例如,有位同性恋病人在性爱时毫不注意安全,总是有各种合理化的说辞。我对他说:「约翰,我了解你相信在那种情形下,感染爱滋病毒的机会只有一千五百分之一的机率,可是我也知道有一部分的你非常不顾后果、鲁莽行事,我很想和这个部分的你,一千五百分之一的你,面对面谈一谈。」
再比如对一位沮丧或想自杀的病人说:「我知道你觉得非常洩气,有时候想放弃一切,就像现在觉得想死一样。可是你今天还是来会谈了,有某个部分的你把你带来我的办公室,我想和这个部分的你,想活下去的你,好好谈一谈。」
56. 在两位病人之间为自己留点时间
林肯曾说,如果他有八小时来砍一棵树的话,会先用好几个小时把斧头磨利。
我预期很多治疗师会速速跳过这篇不受欢迎的劝告,因为经济考虑下的快速趋势,很多人的做法都是赶快看下一位病人,可是我还是要谈这个主题。 要在两次会谈中间留下充裕的时间,否则等于是欺骗自己,也欺骗病人。我一向在每次会谈后写下详细的纪录,也会在会谈开始前看一看这个病人的纪录。我的纪录通常会注明未完成的事——应该继续探讨的主题和话题,我和病人之间还没有处理完的感受。如果你认真对待每次的会谈,病人也会如此。
有些治疗师把时间安排得太过紧凑,以至于在两个病人之间根本没有空档。依我的看法,如果还要回覆电话的话,十分钟的空档都还嫌不够。我认为在两个病人之间,至少要有整整十分钟,最好是十五分钟,用来写纪录、阅读纪录和思考。十五分钟的空档也会造成一些问题:病人必须安排在零散的时间,比如几点十分或几点五十分,不过我的病人都能泰然面对这种情形。这种做法也可能拉长你的工作时间,可能使收入减少,但这么做是值得的。据说林肯曾说,如果他有八小时来砍一棵树的话,会先用好几个小时把斧头磨利。千万不要做仓促行事而没有磨利斧头的樵夫。
57. 坦率说出你的两难
坦率地把自己的两难表达出来永远不会错。
当我被卡住,不知该如何回应病人时,通常是因为我有两种以上的考量,不知该做何选择所造的。我相信坦率地把自己的两难表达出来永远不会错。以下举几个例子:
.「泰德,容我打个岔,我觉得有点卡在两种相反的感觉里。一方面我知道你和老闆冲突的由来很重要,我也知道你常在我打断你时觉得受伤;可是另一方面,我又强烈地感觉你今天在逃避某件重要的事。」
.「玛丽,你说你不相信我对你完全诚实,因为我对你而言太老练而敏锐了。我想你是对的,我有所保留,我常常觉得陷入两难。一方面我想更自然地对你;可是另一方面,我觉得你太容易受伤,又把我的话赋予太大的力量。我觉得必须非常小心地考虑我的用字遣辞。」
.「彼特,我觉得进退维谷。我知道你想和我讨论艾莉,我感觉到你的强烈要求,而且不想让你失望;可是,另一方面,你又说你知道重点不在于你和她的关系,你完全搞错方向了,谈这些并没有用。对我来说,你的话意味着我们不应该绕着艾莉谈,而要试着找出是什么东西激起你的迷恋。最近几次会谈中,你用了很多时间描述你和艾莉的互动,结果没有时间深入探索。我建议限制讨论艾莉的时间,也许在每次会谈时不要超过十分钟。」
.「麦可,我不想迴避你的问题。我知道你觉得我没有回答你的问题,我并不想这么做,我保证会再回到你的问题上。可是我真的觉得,如果先看看你问题背后的原因,对治疗会更有帮助。」再举最后一个例子。苏珊在面临离开丈夫的抉择时来找我,经过几个月很有收穫的治疗后,她觉得好多了,和丈夫的关系也有所改善。有一次会谈时,她谈到最近与丈夫做爱时,模仿我说话的样子(同时也有所扭曲),两人都捧腹大笑,这次模仿使他们更加亲近。
我该怎么反应呢?有许多可能性。首先,这件事反映出她觉得与先生有多亲近,可说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亲近,我们的努力就是朝向这个目标,所以我可以对她的进步表达高兴之意;我也可以针对她向先生扭曲我的言辞来回应;我也可以讨论她平常如何处理三角关系——她在三人关系中极度不安,有着根深柢固的模式(包括恋母情结的三角关系),比如她和丈夫及儿子,她和两位朋友,还有她、丈夫和我。但我的主要感受是她以不诚实的态度对我,我不喜欢这样。我知道她对我充满感谢和许多正面的感觉,可是她却选择矮化她与我的关系,以提升她与丈夫的关系。不过,我的感觉合理吗?我是不是不该因为一己的气愤而妨碍了专业上对病人最好的做法?
最后,我决定说出所有感受,以及是否坦露这些感受的两难。我的坦露使我们进入几个重要问题的丰富讨论。她立刻领会我们的三角关系是她与其他朋友的缩影,而她们必然也与我有类似的感受。她先生确实因为我而感受到威胁,所以她希望藉着取笑我来安抚他,但她是不是也无意识地引发先生的竞争感呢?难道她没有别的方法,既可以提供先生真诚的保证,同时也保持她与我关系的健全吗?我说出自己的感受,而开启了探索之门,看见她挑拨一个人反对另一人的僵化而不良的模式。
72. 与重要他人会谈
一旦我见到重要的他人活生生地在我眼前,我就能更了解病人的生活,与病人有更丰富的相会。
和病人生活中重要的人物(一般是配偶或伴侣)会谈,必然会有所收穫。事实上,在这种会谈结束时,我几乎都会纳闷:「我怎么等到现在才和他们谈呢?」或是:「我为什么不常常这么做呢?」每当我听到病人描述重要的他人时,就会在心中想像他是什么样的人,而常常忘记我的资讯是受到极大扭曲的,因为这是透过病人不完整而带有偏见的眼睛得来的资讯。但是,一旦我见到重要的他人活生生地在我眼前,我就能更了解病人的生活。由于我都是在特殊场合见到病人的伴侣,所以我知道自己并不能真正「看清」他,但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于我对这个人的印象,可以让我与病人有更丰富的相会。此外,病人的伴侣也可能提供新的观点和重要的资讯。
当然了,重要他人受到邀请去见治疗师时,会有受威胁的感觉,认为病人找来的治疗师基本上会忠于病人,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还是有方法可以减轻威胁的感觉,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指导病人,通常能有效地说服伴侣来会谈。
「约翰,请告诉某某人,她可以让我对你更有帮助。我想知道一些她对你的反应,特别是她希望你有所改变的部分。我并不是要盘问她什么,而是想和她讨论她对你的观察。」
我建议会谈就要以这种方式进行。由于我不希望病人觉得我们谈了什么他不知道的祕密,所以在与重要他人面谈时,我都会让病人在场,让配偶说出自己对于病人的改变有什么想法或建议,而不是针对配偶来会谈。从配偶给你回馈的方式,就可以对病人的配偶有足够的了解。
我也要劝你们不要把这次会谈变成伴侣治疗。在你基本上是忠于夫妻一方的情形下,你对其中一人有治疗的义务,就不适合治疗夫妻双方。在你已经得到其中一方许多需要保密的资讯时,还试图做伴侣治疗的话,你必然很快就会有隐瞒和欺骗的行为。最好由另一位治疗师来进行伴侣治疗,他才能公平地忠于双方。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14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