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全网神秘学教程 > 身心灵魔法

催眠之声伴随你 (催眠之声伴随你 TXT)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就如佛洛伊德被誉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巨擘,米尔顿‧艾瑞克森同样是不世出的奇才,为二十世纪的催眠治疗学界撑起一片色调特异的天空。艾瑞克森年少时的那场小儿麻痺,对于尔后他的个案与学生来说,是一场极具建设性的悲剧;他获得了窥知非口语讯息的超凡能力,看见潜意识的窜流就是他的娱乐活动。追随者将他这种异常敏锐的感知力称为「读心术」。

艾瑞克森的治疗故事以正向幽默为基调,辅以精确而撼人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使得短短的篇幅即兼具疗癒与诊断的双重功能;本书的另一主述罗森博士是艾瑞克森的得意门生,由于跟随大师多年,其评论穿梭于精妙的故事中而丝毫不显突兀,甚至可以更直接地剖析手法,以及被手法操纵的人性。藉着艾瑞克森氏催眠疗法得益的群体,不仅止于有幸与他接触的同代人――更广大的求助者藉由文字叙事得以亲炙大师的超人魅力,获得抚慰和医治。即便撒手辞世,艾瑞克森在催眠及心理治疗的地位和贡献,至今仍无人能超越。

本书特色

※催眠谘商领域经典之作,影响无数专家学者,重量级再版!
※2016新版邀请华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学会理事蔡东杰医师作序,好评推荐。
※全文重新校阅,以不同字体交替编排,完美呈现艾瑞克森医师与罗森博士的「意识对话录」。

好评推荐

对于每一个愿意从本身的工作中有所学习、有所採纳的临床医师而言,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本书帮助我们分享了艾瑞克森令人叹为观止的洞察力。──美国心理分析杂誌

这是一本深具可读性的书籍,让人了解如何超越固有的限制,将负面的经验重新塑造成正面的经验,并发掘其中的价值。本书可说是结合了个人心理洞见与趣味性故事的优良读物。──洛杉矶时报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米尔顿‧艾瑞克森 Milton H. Erickson

生于西元一九○一年,卒于一九八○年,是美国百年来催眠治疗领域的泰斗,也是运用催眠快速处理心理问题的翘楚,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催眠治疗师。

十七岁时艾瑞克森曾罹患小儿麻痺症,一度严重至头部以下皆无法动弹,却因病而发展出绝佳的观察与沟通天赋,洞悉人性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富幽默感与赤子之心的他,后来投注全副精力于催眠谘商,「说故事」是他的专长,也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採取的主要模式。在他具启发性的故事中,常巧妙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医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珍闻,技术性地引导当事人改变意识,导正偏差的行为。

神经语言程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两位创始人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与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对艾瑞克森极致推崇,因此在NLP临床应用上,经常可见艾瑞克森的惯用手法。

史德奈‧罗森 Sidney Rosen

罗森医师是举世闻名的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法的老师,也是着名心理治疗师,纽约艾瑞克森心理治疗暨催眠术学会的创始人。他在本书中的引导与注解,恰如其分地点出艾瑞克森催眠手法的重点,对读者来说相当有帮助。

译者简介

萧德兰

师大英语系毕业,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大学谘商心理学硕士。曾于加州成人与儿童辅导中心担任心理谘商员,现任职于美国天主教谘商中心,主要从事婚姻与家庭的心理谘商。


目录

推荐序――交换礼物的幸福工作 蔡东杰 V
――我的催眠学习体验 陈滢妃 XII
――启动自疗的过程 徐明 XVII
――探索意识深海 王悟师 XX
――认识人性的天才先锋 王辅天 XXIII

前言 XXVIII

第1章    改变潜意识心智 1
第2章    个人励志故事 28
第3章    信任你的潜意识 43
第4章    间接暗示法 69
第5章    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 104
第6章    重新建构 164
第7章    以经验为师 190
第8章    主导你的生命 197
第9章    留住纯真的眼睛 213
第10章    用心观察:留意特异性 219
第11章    治疗精神疾病 241
第12章    操纵与着眼未来 261
第13章    教导价值与自律 300

后记 323


内容连载

第一章 改变潜意识心智

「你尚未觉悟到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活深受潜意识的掌控。」当艾瑞克森对我说这句话时,我的反应与那些稍后听我传达相同讯息的求诊个案如出一辙。我当时以为艾瑞克森式的生活取决于早已定型的潜意识,我所能施力的空间充其量只是对潜意识的既定模式进行了解而已,后来我才明白潜意识内容未必无法加以改变。我们每日的生活经历非但足以变更意识层面,属于潜意识的领域也将深受影响。如果读到一些深具启发性的文章,我的潜意识必定立刻有所改变。如果我与某位重要人物(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人士)会面,潜意识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事实上,任何心理治疗的正面价值在于当事人深层的改变──多半来自他与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相遇所产生的结果。

我认为当心理治疗师着力的焦点,在于影响求诊个案的潜意识心理模式(包括其价值观与行事法则)时,势必较容易促成对方有效而恆久的改变。艾瑞克森十分认可此一观点。他在晚年甚至发展出一套藉以达成具体目标的有效方式──他的教学研讨会。

后一次与艾瑞克森会晤时,他曾向我解释何以会发展这种独树一格的治疗模式。

「我往往得在单一个案身上花下大把时间,而我情愿转而教育众多人士该如何思考、如何应付难题。无数来信曾指出:『你彻底改变了我对求诊个案的方式。』如今,我拥有为数甚多的个案,但我会见他们的时间却相当有限。换言之,我现在的个案远较先前为多,但我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却远较从前短少。」

我问道:「这是因为……」

他回答:「他们来此聆听故事,然后回家改变作为,如此而已。」

显而易见地,「来此聆听故事」并不单纯,其间蕴含着各种期待与多层次的沟通。举例来说,每位有机会与艾瑞克森会晤的人,总会经验到不同层次的催眠状态(hypnotic trance)。带着正面的期待,我们往往会在催眠状态中开放地迎接艾瑞克森经由故事传递的讯息与影响力。他认为如果听众竟「遗忘」了某个故事(对故事情节有健忘反应),这故事的功效可能更为深远。
“>

至于「讲故事」的过程中,艾瑞克森总毫无异议地遵循着古老的传统方式。远自太古以来,故事一直是传统文化价值、伦理与道德规範的有效途径。裹上糖衣的良药一向较容易入口,单刀直入的道德训诲很难深入人心,但当忠言以吸引人的有趣故事呈现时,众人则乐于全盘接受。为达此目的,艾瑞克森的故事常运用各式有效的技巧――诸如幽默以及鲜为人知的医学、心理学,与人类学珍闻之类的有趣资讯。然而,在这些远超出求诊个案与心理治疗师关注焦点的故事内容,倒也处处散见意义非凡的治疗暗示。
在催眠状态中学习

根据艾瑞克森的说法,催眠状态正是最有利于学习与改变的意识状态,它并非那种被强迫促成的入睡状态。接受催眠的个案并未受到治疗者的「压制」,他们也不至于失去自制能力而任由人摆布。事实上,催眠状态可说是每个人均曾经经历过的自然状态,而最常体验的恍惚状态应属于做白日梦的时刻。此外,当我们进行冥想、祈祷或运动(例如偶尔被人称之为「动态冥想」的慢跑活动)时,也容易产生某些形态的催眠状态。凡身处此状态的人士,总相当敏感于内在心智与知觉体验的运作历程,至于那些声音、动作之类的外在刺激,相对变得不甚重要。

催眠状态中,当事人往往能够依直觉判断,立即领悟各式梦境、象征,以及其它潜意识表现形式所蕴含的意义,他们的处境十分接近艾瑞克森所谓的「潜意识学习状态」(unconscions learning)――甚少涉及理性思考与各种思虑。将十分容易接受治疗者所提供的暗示,不至于以强烈批判的防御态度予以排拒。不过,若是治疗者提供的暗示与当事人的价值体系相冲突时,这些暗示将难以发挥效用。另一方面,当事人也很可能会遗忘部分或全数的催眠体验,但如此健忘现象却绝非催眠的特性。

引导当事人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中,治疗者得设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将其关注的焦点转向内在世界――引领他探索内在领域以及作出催眠回应(hypnotic response)。这类催眠回应(要符合心理治疗者的引导方向,而且与当事人的需求与期待息息相关)乃源自于当事人的「浩瀚谘询宝库」。为了获取如此回应,治疗暗示(therapeutic suggestions)很可能以间接的方式加以传递――穿插在稀鬆平常的对话中或是有趣的故事内。

催眠过程中,治疗者尚必须敏于察觉个案的微妙改变,个案在全神贯注时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反应包括了面无表情、双眼直视、停止眨眼,以及整个人几乎全然僵住等等。当这一连串反应瞬间出现时,治疗者多半能够确定眼前的个案已进入了轻度的催眠状态。此际,治疗者可以乘机提出暗示,或是很简单地表示:「这就是了,且安心停留在这个状态。」治疗者明确掌握个案很可能正在处理由潜意识释出的谘询。

出自艾瑞克森口中的故事,也常遵循一些在童话故事、圣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中屡屡出现的原型模式。民间传说中不断出现的探索主题即是故事的重要特色。完成艾瑞克森暗示的任务过程也许缺乏希腊神话故事《金羊毛》(Golden Fleece)中的曲折离奇情节,但当事人内心经历的高潮起伏与成就感却毫不逊色。此外,许多艾瑞克森的故事往往别具特殊的美国风味(尤其是有关他的家族故事),他因而一直被视为美国的民族英雄。

儘管如此,有人也许仍旧会质疑聆听故事(即身处于催眠状态)如何能够有效协助求诊个案与受教学生。殊不知聆听故事的效应,在许多方面类似看完一场好电影后心中所产生的「火热」(Glow)感受。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许多人常会陷入意识转换的状态。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与戏中某位或多位角色产生认同,并在电影散场之后神思恍惚地起身离去。

这类有若置身催眠状态的体验为时短暂――最多不超过十或十五分钟。相反的,聆听艾瑞克森故事的人却极可能在多年以后,发现自己依然笼罩在故事的气氛中,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就此永远改观。

艾瑞克森解释这些恆久的改变一向发生在催眠的境界中,他界定催眠是一种唤醒与运作潜意识资讯的过程。当心理治疗师能够协助个案(不论是否利用故事做为媒介)触及内在未使用的知识宝库时,个案便有机会将这些久经遗忘的知识讯息具体纳入他的行为表现中,充满建设性与自我增强的行为模式于焉产生。

这个过程与「洗脑」(brain washing)有何不同呢?两者间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缺乏文化方面的增强作用,「洗脑」的效果不多久便会烟消云散。举例来说,韩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许多历经洗脑的美国战俘曾被强迫灌输反美情结。事实上,数以千计的美国士兵当时竟渴望滞留共产党国家而拒绝返回家乡。然后,一旦被遣返美国后,绝大部分(就算不是全部)的士兵均逐渐恢复原先的信念与想法。

艾瑞克森的治疗策略较能促成自我增强式的改变过程,进而导致更深远的变化。也许正因为这类改变通向成长与「开放」,效果才会如此恢宏。当然,最能助长有效与恆久改变环境,莫过于充分支持艾瑞克森哲学理念的文化背景――尊重个人的重要性,而且深信人能够不断进步,以及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成长可能性。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1331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