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取春彦
译者:涂纹凰
出版社:高宝
出版日期:2021/09/29
语言:繁体中文
《超译尼采》作者 教你瞬间改变自己世界的方法!
消除人生中的不安与人际关系的烦恼,
让你一年365天都充满幸福感。
觉得自己被束缚但又无处可逃,也无法克服现状……
本书献给因为「世俗的正确性」而感到痛苦的你。
在每一天的日常里,
我们总是忙着观察别人的行为举止,却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
但透过行动冥想的各个技术,就能找到脱离这种泥沼,发现真正的自我的方法。
●不思考、不判断,单纯看着眼前的事物
●不评判「自己的情绪」,而是感受
●娱独,享受一个人的状态
●挣脱「原因与结果法则」的束缚
●「先回归初心」再看待事物
●不预测未来──把意识集中在「当下」
不再勉强自己配合世俗不负责任的价值观和标准,
捨弃过度反应的心,脱离生活中的窒息感。
什么是行动冥想:
一为「以冥想时体验到的崭新世界观为主轴的全新生活方式」;
二为「在现实中行动,但又稍微保留冥想状态的生活方式」。
好评推荐
陈盈君/谘商心理师.左西人文空间创办人
陈璿丞/析心事务所所长.身心科医师
冯云/生活好好创办人
厌世哲学家/《厌世讲堂》作者
「直指核心、突破盲点,这无疑是本能提高人类视界维度的智慧之书。细细品读,你的身心灵将产生美好的质变。」——洛桑加参/身心灵预防医学专家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白取春彦
一九五四年生于青森县。独协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毕业。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哲学、宗教、文学。学界一致公认他对哲学、宗教的解说与评论都风格明快。
主要着作除了有百万畅销书《超译尼采》,还有《「思考力」训练》、《教你读懂「圣经」》等诸多作品。
目录
前言
Part1捨弃「动不动就受影响」的心
为什么会对他人的言行感到不舒服?
合不来的人──原因出在「思考方式的习惯」?
同事、同学、妈妈圈的朋友、邻居……伙伴意识是「自恋」的延伸?
「想支配他人的人」的真面目
「不理他」烦恼就会消失。可是……
兼好法师说「心就是一个空蕩蕩的容器」
「害怕跟别人不一样的人」和「享受的人」之间的差异
「先回归初心」再看待事物
「大幅」改变看待事物的方法
自以为「能够操控对方」
「爱给建议的人」为什么会很麻烦
「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也是后设认知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这里!──圣经中的「后设认知」
吃什么都一样,反正最后只会变成粪便?
「如果心存在某个地方,那请把它拿来我面前。」
「无法比较的东西」就不要比了
Part2这个世界有九成是由「偏见」构成的?
「活得很痛苦」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疏离感」是怎么来的?
献给因为「世俗的正确性」而感到痛苦的你
你是否在不知道「语言内涵」的情况下使用语言?
为什么人会觉得「概念」和「观念」是确定不变的东西呢?
因此,所谓的「观念」就像不存在于现实的幽灵一样
「用相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只会让隔阂更深
所谓的「世俗」究竟是什么?
察觉「世俗的想法不代表事实」
我们本并不了解「死亡」
「死亡」不代表永远OFF?
「人类生命」的开端究竟是什么?
何谓「幸福」?
金钱、朋友、知识、能力……要拥有多少才能幸福?
如果过度思考自己的幸福,反而会变得不幸?
何谓「时间」?
时间是「变化」的单位
发现「自己连处于无知之中都不知道」,眼里看到的景色就会为之一变
Part3 「徒手」就能触碰「当下这个瞬间的世界」
「改变体验方法」的全新生活方式
当「被轻视的身体」发出吶喊的时候
「用自己的方式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是最棒的生存价值
「赤脚走路」──直接体会世界的触感
「像个孩子一样」──拿下「厚重的眼镜」看看这个世界吧
坦率、真诚地用自己的原本的面貌融入此生与这个世界
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切都是货真价实
用自己原本的面貌直接与世界接触时,人就会充满喜悦
你只要「坦率地触碰、感受、接受」即可
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这种「近在咫尺的觉醒」并且因此发挥能力
每天都过得像人生从今天开始一样
「好萨马利亚人」教会我们的事
「主动跳入漩涡中」才能改变现实
经验就是「自己内部发生的变化」
无法「体验」人生的病
「去爱吧」的意思就是「去经历真实的体验吧」
Part4 我们追求的「救赎」可以靠「顿悟」实现吗?
摆脱「无聊自我」的提示
终生摆脱「日日郁闷」的终极方法
释迦牟尼想传达的真正的「顿悟」
突然「懂了」就是「顿悟」
人类有强烈「想了解事物」的欲望
这就是顿悟的世界──觉醒之人的「顿悟体验」
对「顿悟境界」的误解
「万法归一」
这个世界是「各种存在交织的庆典」
「死即是生」的境界
顿悟之后,就不再害怕死亡
「自身」向外扩散的感觉
不自傲也不自卑的「淡然处世」
能用「这样就可以了」来肯定一切的境界
「突然忘了自我」
顿悟就在一瞬间!
一切都合而为一
顿悟是全世界共通而且普遍的东西
我的「顿悟体验」
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
莫内描绘的「不为人知的真实」
谷川俊太郎体验到的自然顿悟
顿悟有别于意识变动
我们是由「现在意识到的自我」和「处此之外的无数意识」组成的吗?
道元的《正法眼藏》中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件事
真理在「自己的心中」
「顿悟」能改变人生吗?
透过顿悟能感受到的「无差别的世界」
正念冥想有其侷限和限制
「正在做的事情和自己融为一体」就能够专注!
享受令人满足的孤独──「solitude(独处)」
在独处的状态下才更有效率
独处就是沉浸在「觉醒」之中的时间
你也能摆脱时间的概念!
能够达到「自然顿悟」的生活方式
专心致志的「幸福生活方式」
Part5 用「行动冥想」让自己的世界焕然一新吧!
创造新生活的技术
「观照」──譬如去眺望落日余晖
「眺望」的练习
「抛弃激动之心」的方法
不预测未来──把意识集中在「当下」
和对方「互相融合」的技术
「单纯感受活在当下的现实」光是这样就充满幸福感!
「接受」的技术
「不区隔」反而能拯救自己
不要评判「自己的情绪」,而是去「感受」
挣脱「原因与结果法则」的束缚
专注在不需要动脑的作业与劳动上
用「五感」体会日常的行动冥想
在静音和全裸的状态下独处
在人群之中仍然保持独处的状态
世界级文人所记录的「行动冥想」
序言
前言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总是会不经意地脱口说出「活着还真是痛苦」这种话。
人之所以会觉得「好想轻鬆休息一下」、「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也是因为感受到现在的自己活得好辛苦。
觉得活得着很痛苦的理由,因人而异。
不过,那些背后的原因并不会直接造成「活得很痛苦」的结果。人类只要生存在这个社会上,都会经历过「活得很痛苦」的过程。
而且,活得很痛苦并非现代人特有的现象。从很久以前,人类就一直这样。只要看看从近代至古代的书籍就知道,书里写到很多关于活着很痛苦的内容。
觉得自己被束缚,但又无处可逃,也完全找不到克服现状的方法……每个人心中都有过这种想法。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把人生中的每一天变得明朗安稳,享受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个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发现自我。
很多人忙着观察别人的行为举止,却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如果能够脱离这种现状,发现真正的自我,就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
接着,只要顺利无阻地运用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就能体验真正的喜悦。透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喜悦才是活着的喜悦,老派一点的说法就是「幸福」。
反之,勉强配合世俗不负责任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只会活得不幸而已。这样的状态就会产生闷闷不乐、觉得活着很痛苦的感受。
因此,本书想先为各位介绍发现真正自我的思考方式。
接着,由简入繁呈现改变这个世界的「体验方法」。只要学会崭新的「体验方法」,你的世界就会为之一变。
不过,这些方法都不是我发明的。而是从纪元前到现在为止,世界各地的名人一直在实践的方法。我只是发现这个方法而已。
他们分别来自不同时代、生活圈、宗教、文化、民族。即便如此,他们仍用相同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路,在那条路上堂堂正正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在本书中,我将这个方法命名为「行动冥想」。
「行动冥想」这个有点奇妙的名称,代表着两种意义。一是「以冥想时体验到的崭新世界观为主轴的全新生活方式」;二是「在现实中行动,但又稍微保留冥想状态的生活方式」。
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特别的技术,就能达到「行动冥想」的状态。只要阅读并理解本书,在自己能做到的範围内试着模仿即可。
光是这样就足够你挣脱压迫着自己的重担,活出崭新的自我。
内容连载
为什么会对他人的言行感到不舒服?
合不来的人—原因出在「思考方式的习惯」?
我们经常会说「和那个人就是意见不合」这种话。
然后归咎于「因为我和那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所以,才会有人说「如果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想法和意
见」。
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其实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习惯?
和自己有相同意见和感受的人,或许只是有类似的思考习惯而已。
思考习惯源自于当下的时代环境、知识、经验以及实际的人际关系。
然而,在生活中累积的知识、经验,再加上透过学习训练了解不同的思考之后,从环境发展而来的思考习惯也会渐渐改变。
除此之外,新环境如果让自己过得很舒适,那么新环境内的思考方式就会逐渐变成习惯。
当然,宗教、地域文化、政治、社会也能轻而易举地养成思考的习惯。
如果这些条件稍微有一点转变,我们的思考方式也会跟着改变。
同事、同学、妈妈圈的朋友、邻居……伙伴意识是「自恋」的延伸?
我们不会因为身高和体重不同,就和别人起冲突。
然而,只要想法上有点不一样,就会和对方起冲突。即便不起冲
突,也会觉得不愉快。
人不会因为肉体等物理上的事情和别人起冲突,却会因为想法这
种看不见的、只有当事人才能理解的东西争执。这是一件很好笑的事。
如果表达方式不同,但想法大同小异的话,我们就会觉得对方是伙伴。或者认为对方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人,把对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会误以为能像爱自己一样喜欢对方。
也就是说,单凭对方和自己想法相同,人就会把对方当成另一个自己。
虽然这个自己比真正的自我还要低一等,但是光凭和自己相像这一点,就可以喜欢相像的部分了。
因此,同侪意识和友情的核心,往往都是「自恋」的延伸。
「想支配他人的人」的真面目
自恋的确会让生存能力变强。
然而,如果放纵自恋情结高涨,就会衍生出支配欲。
综观古今与东西方的历代君王、贵族、政治家、军人、支配者、
宗教家、经济人等无穷尽的支配欲,就是由此而来。
最小的单位就是一家之主。
自恋情结向外扩张的时候,就会想要支配他人。
如果这种欲望比较弱的话,只会要求他人必须和自己同调。
因此,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复杂。
我们之所以觉得人际关系令人疲惫,就是因为彼此的想法一直有龃龉或冲突,调整和修补时又要顾虑很多事情。
「不理他」烦恼就会消失,不过……
该怎么做,才能消除这种因为和他人之间的想法落差而形成的不愉快呢?有解决办法吗?
我没有解决办法,但是有「消除」的方法。
那就是不要一直受对方的态度和话语影响。
但是这非常困难。总是会一不小心就火冒三丈、心存芥蒂。
那该怎么办才好呢?乾脆保持无心无念的状态不就好了。
可是,无心无念又是什么意思?
话说回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的「心」,究竟是什么?
一般而言,所谓的「心」,指的是人类所有的意识反应与意志、思考、记忆的回想、情绪等总体。
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太会用到「心」这个字。
通常都会说「心情、心意」。
譬如「你也要考量别人的心情啊!」、「你就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吗?」、「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这里的「心情、心意」会包含许多当下的情感,含意非常广泛。
除此之外,如果包含态度在内的话,也会用「心境」这种说法。
从这些词彙的用法就可以知道,我们没有感受到「心」是完全独立于肉体之外的「精神」。
学校并没有教,而我们却模模糊糊地从自身经验推测心与身体会互相连结、彼此影响。
有需要联系v;lyjlyj13141314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https://sm.nayona.cn/xinnengyuan/118109.html